世尊用21天講完了《華嚴經》中的80卷,講解這部260字的佛經卻用了22年
文 | 星雲大師
世尊第一次講經,所講的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「經中之經,法中之王」。世尊花了21天時間,講了《華嚴經》中的80卷,接著又花了12年講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是早期佛教經典,再接著講《大乘經》,也就是《方等經》,像《阿彌陀經》《維摩詰經》等等,一共講了8年。然後,他花了22年的時間講《般若經》,由此可見般若的重要性。
當我們把一卷《般若心經》聽完,經過了思維,從聞所成慧,到思所成慧,到修所成慧,以聞思修次第去修持,不要說開悟了,就是有那麼一點超越知識的、常識性的般若,那對人生的看法便不一樣了。
般若對我們有什麼用?
第一,開了般若的慧眼,認清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,也會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。
第二,般若對我們最大的用處,就是知苦離苦。
有了般若,知道哪個是很苦的,就會離開它。
般若帶給我們人生,並不是我有了智慧就能找到一個好的職業,我有了智慧就知道怎麼樣賺錢,我有了智慧就明白怎麼樣做人處事。般若它不同於智慧,有了般若,會找到解脫、自在、安心,會找到自己的生命。
大家來聽《般若心經》,不是來聽哲學的,也不是來聽知識的,要能把般若帶到你們的生活裡面,派上一點用處。
比方般若的思想,有的時候不是一般的,它有時候要逆向來思考,才能把般若找出來。
例如有信徒常常問我:「我們信佛教了,怎樣才能改善生活,讓我快樂一些?好過一點?」
我說:我告訴你幾個方法給你參考。
第一個方法,你要有一個觀念:跟人相處,要你大我小。
我們平時自覺自己很對、自己很大、自己很好,把人家看得差一些。這樣都找不到好的朋友,做事也不方便。對人要尊重,所謂老二哲學,能這樣就容易處事。
第二點,你樂我苦。我們都只希望自己快樂,你痛苦關我何事?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讓我快樂呀。所以我們要祝福大家都快樂,大家都快樂了,當然我跟著就會歡喜快樂。
一千年前的中國哲學家範仲淹先生的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是個很有意義的人生。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般若的人生。
第三點,你有我無。平時我們只要我有了就好,你們沒有關我何事?但是別人沒有,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。大家都有了,我不會沒有的。所以讓人家先獲得,自己慢一點,反而會有所得。
《般若心經》後面的文字也有寫到: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」,就是以無所得,而圓滿的全部所得,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你要人生過得很快樂嗎?
第四點,你對我錯。
我們沒有般若的想法,總是我對,你們都錯了。一個常常責怪別人錯誤的人,怎麼會有人歡喜他呢?
所以般若的人生,是要有般若智慧的;有一些想法,不是一般世俗的。般若就好像一個人的氣質一樣,有般若的氣質,般若的思想、般若的語言、般若的行動,表現出來,就是般若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。
人世間的快樂、不快樂,不一定是從外面來的,有時候是要靠自己製造快樂,靠自己的般若、自己的觀念,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轉換成快樂。
剛才說要為大家念一部《般若心經》,就是增長能量、智慧、般若、消災、祝福的意思,也希望大家平安。
我很喜歡《般若心經》,它很短,每一個人無論一天怎麼忙,都可以念一卷《般若心經》,兩分鐘,兩百六十個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