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28日星期日

修養身心 文/星雲大師

 





我們的衣服壞了,要修補修補;我們的房子漏了,也要修補修補;我們的身心有了毛病,更要修補修補。身心怎樣修補呢?就是平時要有修養。關於修養身心之道,有四點意見:


第一、要保身如玉:人,都喜歡清潔的東西。衣服很乾淨,穿起來才舒服;飯菜很清爽,吃起來才健康;環境很衛生,生活起來才愉快。一個人的身體要守身如玉,才會受人敬重,所謂「守身如玉」,就是沒有瑕疪,比方說,不打人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這都是修身。


第二、要守口如瓶:所謂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平常我們的嘴巴,往往因為好說話而招惹了好多的麻煩;很多的災難、禍患,也都是因為講話不當而引生。因此,不當說的話不可以說,說出來的話都要讓人能接受,讓人能歡喜;不歡喜,你說了,總會有很多的不良後果,所以要守口如瓶。


第三、要防意如賊:王陽明說:「擒山中之賊易,擒心中之賊難。」佛經里譬喻,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村莊,裡面住了六個盜賊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;心就是這些土匪的首領,它帶領著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專做壞事,擾亂了我們的生活,讓我們終日不得安寧。所以我們要想平靜過生活,就必須慎防「心意」這個盜賊,不使他犯上、作亂。


第四、要杜惡如仇:佛經說,身、口、意三業是造作的主人翁,他們可以行善,也可以為惡;而三業所作是善是惡,往往在一念之間。我們要杜絕、防患身口意造業,就是自己要有一把智慧的利劍,要視罪惡如寇讎,才能把罪惡斬斷。


所以,如何「修養身心」?應該注意四點:


第一、要保身如玉,

第二、要守口如瓶,

第三、要防意如賊,

第四、要杜惡如仇。

內佈施和外佈施 文/星雲大師

 


1

「內」是生命、智慧、般若,願意將智慧、知識貢獻給人,或是傳授他人技能,甚至把自我的生命佈施出去,這是內財佈施。

「外」是指物品、錢財,把我們的身外之物與人廣結善緣,叫做外財佈施。人生如果能將自我的財物、生命、身體、精神奉獻給眾生,是很有意義的。

2

佛教講外財佈施,有兩個原則:第一不能自苦,就是將自己的物質錢財佈施給人而不感覺到苦。第二不能自惱,既然已經佈施給人了,就不要心生懊惱,這樣才是合法的佈施。

3

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,出家前是一個官府太守,生性慈悲,喜歡放生,他經常把朝廷給他的官餉用來放生佈施,有一次他為賑濟而挪用公款,因觸犯國法,被朝廷起訴,臨斬時,他忽然心有所感:「雖然我行善佈施是佛法、是義舉,但是就國法來說我是犯罪的。觀音菩薩!我數十年來的信仰您,您能救我一命嗎﹖」就在他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時,大刀砍殺下來,頭沒有斷,刀卻斷了。朝廷問明詳情之後,即釋放他。可見得不慳所有的內外行施,功德多麼殊勝。


(摘自:星雲大師《勝鬘經十大受》)


【佈施·詩詞】


《西江月(八)》

 宋·張伯端​‍

住想修行佈施,果報不離天人。

恰如仰箭射浮雲。

墜落只緣力盡。

爭似無為實相,還須返樸歸淳。

境忘情性任天真。

以證無生法忍。


《頌證道歌·證道歌》 

宋·釋印肅​

住相佈施生天福,不用贊龜並買卜。

分毫不贈自家修,如影隨形皆具足。


《金剛隨機無盡頌·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》

宋·釋印肅​

皆為七寶聚,佈施心所住。

人天小果因,爭得入佛位。


佈施:十種利益


《月燈三昧經》雲:佈施十種利益。佈施乃破慳貪之前陣,入道之初門。菩薩行能此者,則獲十種利益也。

1、降伏慳吝 

謂修菩薩行者,若能佈施,則慳鄙吝惜之心,自然降伏,不復萌動矣。

2、捨心相續

謂修菩薩行者,行於佈施,財雖匱乏,而喜捨之心,無有間斷也。

3、同其資產 

謂修菩薩行者,施心無量,觀諸眾生,與己無異,所有財產,平等受用,無有彼此也。

4、生豪富家 

謂修菩薩行者,於一切財物,常行惠施,心無吝惜,則當來果報,必生豪富之家,財寶具足,受用無窮矣。

5、生處施心現前

謂修菩薩行者,此生既能行於佈施,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,而他人施與之者,皆無慳吝之心矣。

6、四眾愛樂

謂修菩薩行者,既能常懷惠施,無所慳嫉,則四眾之心,常生愛樂,而無嫌恨也。

7、入眾不怯

謂修菩薩行者,既能佈施,而為四眾之所愛樂,故入大眾之中,自無畏怯之心也。

8、勝名流布 

謂修菩薩行者,能無所求而行佈施,則人多稱贊,勝妙名聞,流布遐邇也。

8、手足柔軟 

謂修菩薩行者,好行佈施,濟人缺乏,能感手足柔軟,相好圓滿之報也。

10、不離知識 

謂修菩薩行者,自初發心行施以來,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,獲聞法要,未嘗遠離也。

歡喜與憂悲 文/星雲大師




  人的生活,不是喜就是憂;得則喜,失則憂。然而,得,不一定就是喜;失,不一定就是憂。甚至,喜不一定就是好,憂不一定就是壞,例如:年輕的兒女在外偷盜、搶劫,看似有所得,但大禍就將臨頭;現代人所謂「憂患意識」,一時的艱苦,卻能帶來永遠的平安,是以「喜」不一定就是好,「憂」不一定就是不好。


  所謂歡喜,要能與人共享共有,所謂歡喜,要能不妒人有;能夠享有無私無我的歡喜,這才是有價值的歡喜。


  所謂憂悲,是關懷別人,是關懷道業;所謂憂悲,是不忍社會紛亂,是不忍眾生受苦,這種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的行為,有什麼不好?


  歡喜,是人人所追求的,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,不是金錢,也不是名位,而是歡喜。一個人如果有了財勢名位,可是生活過得不歡喜,人生也沒有什麼意義。因此有人以「安貧樂道」為歡喜,有人以「無事自在」為歡喜,有人以「平安是福」為歡喜,有人以「知足常樂」為歡喜。


  憂悲煩惱也不一定不好,佛法未興,眾生未度,怎能不叫人憂煩?國事紛擾,人心不淨,才是真正的憂煩!憂煩自己德性不夠精進,憂煩自己能力不見增長;憂煩自己待人情意不夠真實,憂煩自己對人服務不夠貼切。因此,憂煩其實也是仁者之心;能夠「憂道不憂貧」,就是仁人之心的體現!


  《岳陽樓記》雲: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」人,固然不可以把歡喜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,更不應只為自己一人一事而歡喜,而應以天下蒼生為念,即使是一個小老百,也應該以一家人的溫飽、平安、和諧而歡喜;應以一社區的鄰居之團結、互助、友愛而歡喜;應以跟隨的老闆、主管、長官之順利、得到利益而歡喜。總之,要以他人的歡喜為歡喜,則庶盡道矣!


  「歡喜」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色彩,「歡喜」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希望;沒有歡喜只有憂悲,這是不懂生活;有歡喜也有憂悲,此乃人之常情;能夠「無憂無喜」,則是更高的修養,也是最有智能的處世之道。

般若 文/星雲大師

 世尊用21天講完了《華嚴經》中的80卷,講解這部260字的佛經卻用了22年


文 | 星雲大師


世尊第一次講經,所講的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「經中之經,法中之王」。世尊花了21天時間,講了《華嚴經》中的80卷,接著又花了12年講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是早期佛教經典,再接著講《大乘經》,也就是《方等經》,像《阿彌陀經》《維摩詰經》等等,一共講了8年。然後,他花了22年的時間講《般若經》,由此可見般若的重要性。


當我們把一卷《般若心經》聽完,經過了思維,從聞所成慧,到思所成慧,到修所成慧,以聞思修次第去修持,不要說開悟了,就是有那麼一點超越知識的、常識性的般若,那對人生的看法便不一樣了。


般若對我們有什麼用?


第一,開了般若的慧眼,認清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,也會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。


第二,般若對我們最大的用處,就是知苦離苦。


有了般若,知道哪個是很苦的,就會離開它。


般若帶給我們人生,並不是我有了智慧就能找到一個好的職業,我有了智慧就知道怎麼樣賺錢,我有了智慧就明白怎麼樣做人處事。般若它不同於智慧,有了般若,會找到解脫、自在、安心,會找到自己的生命。


大家來聽《般若心經》,不是來聽哲學的,也不是來聽知識的,要能把般若帶到你們的生活裡面,派上一點用處。


比方般若的思想,有的時候不是一般的,它有時候要逆向來思考,才能把般若找出來。


例如有信徒常常問我:「我們信佛教了,怎樣才能改善生活,讓我快樂一些?好過一點?」


我說:我告訴你幾個方法給你參考。


第一個方法,你要有一個觀念:跟人相處,要你大我小。


我們平時自覺自己很對、自己很大、自己很好,把人家看得差一些。這樣都找不到好的朋友,做事也不方便。對人要尊重,所謂老二哲學,能這樣就容易處事。


第二點,你樂我苦。我們都只希望自己快樂,你痛苦關我何事?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讓我快樂呀。所以我們要祝福大家都快樂,大家都快樂了,當然我跟著就會歡喜快樂。


一千年前的中國哲學家範仲淹先生的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是個很有意義的人生。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般若的人生。


第三點,你有我無。平時我們只要我有了就好,你們沒有關我何事?但是別人沒有,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。大家都有了,我不會沒有的。所以讓人家先獲得,自己慢一點,反而會有所得。


《般若心經》後面的文字也有寫到: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」,就是以無所得,而圓滿的全部所得,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

你要人生過得很快樂嗎?


第四點,你對我錯。


我們沒有般若的想法,總是我對,你們都錯了。一個常常責怪別人錯誤的人,怎麼會有人歡喜他呢?


所以般若的人生,是要有般若智慧的;有一些想法,不是一般世俗的。般若就好像一個人的氣質一樣,有般若的氣質,般若的思想、般若的語言、般若的行動,表現出來,就是般若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。


人世間的快樂、不快樂,不一定是從外面來的,有時候是要靠自己製造快樂,靠自己的般若、自己的觀念,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轉換成快樂。


剛才說要為大家念一部《般若心經》,就是增長能量、智慧、般若、消災、祝福的意思,也希望大家平安。


我很喜歡《般若心經》,它很短,每一個人無論一天怎麼忙,都可以念一卷《般若心經》,兩分鐘,兩百六十個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