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2日星期二

居正六方 文/星雲大師

 居正六方

星雲大師


為人處世最要緊的,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舉心動念。有云「誠於中、形於外」,平常我們心裡想什麼,表現在外的行為就會是什麼。心有煩惱,則顯憂鬱神情;心有歡喜,則露和悅顏色,因此,「居正六方」應當留意。何謂「居正六方」?


第一、正以治心:明朝薛宣在《讀書續錄》裡說:「源清則流清,心正則事正。」所以,心地端正,所作所為才能不昧道德良心。莊子也說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。」一個公正的人,他的用心就像鏡子一樣明亮光潔,因此心不能歪,歪了就不正;心不能邪,邪了就不正。


第二、廉以律己:為人應當用廉潔來要求自己,不義之財我不貪,不當做的事我不做,不該說的話我不說。《五代史‧馮道傳》曰:「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。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,亦無所不至。」一個人沒有了清廉,將名譽掃地,綜觀歷代貪官污吏因貪瀆不法而致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,不能不引以為戒。


第三、謙以處事:日常生活中總要和人接觸來往,謙虛的人,往往能夠得人青睞,讓人歡喜接近你;驕傲的人,自大自滿,容易看輕別人,讓人不歡喜接近。莎士比亞曾說:「一個驕傲的人,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。」西方哲學家也曾說:「宇宙只有五尺高。」人有六尺之軀,要生活在這五尺高的宇宙裡,頭要低一點,謙虛才能讓做人處世更臻圓滿。


第四、信以接物:歷史上,季札掛劍,對於心中許下的諾言,竭盡所能完成;張良納履,得黃石老人贈予《太公兵法》;嵇康托孤,山濤守信撫育遺孤的故事,在在都是因為誠信而為後人所讚揚。所以對人要有誠信,人家才肯信賴你,倘若經常對人抱持懷疑、不信的態度,別人也將無法信任你。


第五、寬以待人:與人相交貴在與人為善,所以待人應當施以寬厚。孔子曰:「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」一個人想要得到別人的敬重,自己應當先尊重別人。清人袁枚亦云:「聖賢居心,大概從厚。」因此,我們要做一個寬厚的人,事事為別人設身處地,處處給人台階下,而不刁難別人。


第六、敬以承上:孟子曰:「敬人者人恆敬之。」世間上,哪怕只是一個小孩子,都需要受到尊重,更何況是提攜我們的長上呢?父母教養子女長大成人,有養育之恩;師長教授學生知識道德,有教育之恩;乃至主管對屬下的關心指導,有主從的倫理關係。古德亦云:「不敬則事無成。」如果沒有前人的愛護,哪裡能夠成就現在的我們,所以對上應當心存感念和恭敬。


人與人溝通互動,靠的就是心和心的連繫,你用什麼心對人,則人也會用什麼心和你往來,因此當善用其心。什麼是「居正六方」?有六點:


第一、正以治心。


第二、廉以律己。


第三、謙以處事。


第四、信以接物。


第五、寬以待人。


第六、敬以承上。

因果 文/星雲大師

 星雲大師:信因果的人,這些道理必​須知道


從因故生天,


從因墮惡道,


從因故涅盤,


是故皆有因。


──《大般涅盤經》


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有它最初的因,切莫小看這最初的一個因,不論生天、墮惡道,或者涅盤解脫,都是從最初的因開始的。就像美麗、芬芳的花朵,也是從當初播下花種而有,這顆花種就是因;一棟房子能興建起來,也是因為有土地可供建築,還有磚瓦、砂石、鋼筋木材的供應,這些都是房子建成的因。


「因」是形成萬事萬物的主要力量,「緣」則是它的關係。比方一棵樹的樹根,是這棵樹的主要力量(因),根部以上的枝葉,就是這棵樹的相關力量(緣)。同樣的,我們能誕生到人間,是因為有生命的來源(因),這個因是主要的力量,再以父母為助緣,才能來到世界上。


世間萬物必須有因緣關係才能存在,如同種子的生長,如果缺少泥土的緣,就不能開花結果,乃至一棵樹,若放在石頭上,樹也不能成長。萬物需要有因與緣的配合,才能存在於世間,做人也要懂得培植自己的因緣。


「從因故生天」,為什麼有的人可以生天呢?因為過去曾種下生天的因緣,故而有生天的福報。「從因墮惡道」,同樣的,會墮入地獄、惡鬼、畜生三塗,也有其墮入惡道的因緣,一切都是自作自受,旁人也救不了。「從因故涅盤」,想證悟涅盤,也要從因地開始,先種下解脫之因。「是故皆有因」,世間一切諸法萬象都有起因。


所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眾生害怕受惡果的苦,卻不怕造惡因,而菩薩聖賢很怕「因」不好,因為「因地不正,果招迂曲」。所以,每個人對於自己每一念的「因」,都要謹慎守護,自我審查,勿造惡因,否則將來受惡報時,就悔之莫及了。



人生四諦 文/星雲大師

 人生四諦

文/星雲大師


佛教的真理之一「四聖諦」,即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說明生命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,目的就是要激發眾生「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」的決心。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里,也有四句真理,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,行走安然、自在。「人生四諦」有四點看法:


第一、良藥苦口利於病:有病,必定要吃藥,在《本草備用》一書中統計,味道苦的藥,在所有的藥里佔的比例最多;攻毒治病的藥物中,最具療效的,往往也是最苦而難以下嚥的,所以說「良藥苦口」。可是一般人總是要吃甜的、吃自己歡喜的,明知「良藥苦口利於病」,卻是百般推辭,敬謝不敏,這就是凡夫的愚痴、執著。


第二、忠言逆耳利於行:有時候別人跟我們說話,明知是善意的忠告,可是我們卻不喜歡聽,因為覺得自己顏面掃地、有損尊嚴,甚至有時還會惱羞成怒,甩頭而去。例如,別人叫我改過,我不歡喜;別人叫我向善,我也不歡喜;一聽到別人說我哪裡不健全、哪裡有毛病,第一個反應大多是排斥。這許多忠言雖然逆耳,假如能虛心接受,必定有利於行。它會讓你增加人緣,會讓你做事順利,會讓你往來方便。所以,正直深刻的批評,雖然使人難堪,卻最能讓人反省改過而受益。


第三、澹泊明志利於心:三國時代,諸葛亮教誡孩子:「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,非澹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」在我們的生活里,做人處世、修身養性也是如此。所謂「大廈千間,夜眠不過八尺;良田萬頃,日食幾何?」生活不必追求奢華、享受,也不貪求擁有多少,只要簡單、夠用就好,應該把多餘的與人共享、共有,心能澹泊,自能安穩。


第四、清淨無求利於修:所謂:「人到無求品自高,人到無念便安閒。」要修清淨的道,就是不傷害人,不污染自心;心中無求,自然坦坦朗朗。在《八大人覺經》里提到:「多欲為生死的根本。」人所以有生死疲勞,都是從貪欲而起;如果能清淨少欲,無求、無為,必定有益於身心行為的修正,而離自在解脫的生活,也就為期不遠了。


《三國志》說:「夫良藥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達者能受之。」《戰國策》齊策里也說:「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,清淨貞正以自虞。」能以這四種真理在生活里實踐,行走在這個人生的道路上,必能「去處盡通」。因此,「人生四諦」有四點:


第一、良藥苦口利於病, 

第二、忠言逆耳利於行,

第三、澹泊明志利於心, 

第四、清淨無求利於修。

命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