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2月18日星期日

進退有道 文/星雲大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進退有道  文/星雲大師


一個人言語舉止沒有分寸,別人會批評他「不知進退」;讚美一個人待人處世合乎法度,說他「進退中繩」。說一個人「進退維谷」,是形容他陷入前進不了,又後退不得的窘境;一個人臨事張皇失措,就是「進退失據」。一個人如果只知「進步」,那他只擁有一半的人生;還要懂得「退步」,才是完整的生命,因此,我們要能進能退。進退之道大有學問,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:


第一、快速而不馬虎:我們處在追求「快速」的時代,做任何事都講究時效、效率,不容許慢吞吞。吃的,以速食麵、快餐解決;行的,追求高速、超音速;住的,流行快速建築。行事有效率當然很好,這是一種「進步」。但是,在追求速度之時,也要能靜下心來,仔細規劃、考慮,才能避免受「馬虎」之害。譬如現代社會,離婚率居高不下,就是對婚姻大事,抱持速成馬虎的心態,只知進而取,不知退而思的後果。


第二、謹慎而不保守:小心仔細做事,固然比較不會出錯,但過度謹慎,就易趨於保守,往往在該果斷時,仍遲疑不決,因而喪失先機。只求不犯錯的謹慎,只是有「守」的技術,而沒有「進」的智慧。一位年輕人拿著解聘書到總經理室,問:「我這兩、三年來都沒有出錯,為什麼解聘我?」總經理說:「你沒有出錯,代表你只是追尋前人的腳步處理事情,而不敢冒險。敢大膽衝刺,小心求證的人才,才是公司競爭的本錢。」因此,做事要謹慎而不保守。


第三、謙虛而不卑賤:僅有高視闊步,昂首向前的自信,只是半部「前進」的人生;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情操,懂得低頭彎腰,才是完整的人生。但是,態度需要謙虛,卻不能卑躬曲膝,諂媚阿諛,置自我尊嚴於不顧。一個人必先懂得自我尊重,才能真正尊重別人。因此,要在自我尊重裡謙虛,而不是奴顏媚骨。


第四、禮讓而不畏縮: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,最講究的就是禮讓。禮讓是美好的處世態度,但禮讓不是畏縮,不是躲避。只知一味禮讓,只是「退步」的人生,易流於怯弱;在禮讓之下,還要能勇敢向前、自我承擔,才是有進有退的完整生命。


圓滿的人生,要像跳探戈,有進有退。如何進?何時退?其道甚大,必須運用智慧,才能真正體會「進退有道」的深奧。


第一、快速而不馬虎。


第二、謹慎而不保守。


第三、謙虛而不卑賤。


第四、禮讓而不畏縮。






供佛齋天

 何謂供佛齋天

在中國民間,農曆年初有「拜天公」的習俗,以表達其敬祖畏天的民族性。而佛教東傳後,因應當地的習俗,人們依據《金光明經》的「供佛齋天」,讓信眾們藉虔誠的心,禮拜供養佛、法、僧三寶,請諸天用齋等儀式,來達到消災祈福的目的。「供佛齋天」是佛門中除了開年之外, 首個盛大法會, 是恭請佛法僧三寶與廿四諸天吃飯, 感激他們長年的保護大家。

「供佛齋天」,就是俗諺的「晏客」。天,是天公的統稱。中國人是敬祖畏天的民族,而天又由一位被尊奉為天公(玉皇大帝)的神所統理著。農曆正月初九日,民間把這一天訂為玉皇大帝的誕辰(一般所流傳的「天公生」)人們會於這天備辦豐富的牲禮祭拜他,俗稱「拜天公」;佛教在這一天也有一個開年後最重要的法會,不過並不叫「拜天公」,而稱做「供佛齋天」,用通俗語講就是「請客」。一般民間「拜天公」只請一人吃飯。但「供佛」就是供養佛、法、僧三寶,「齋天」就是請天人吃飯,有天神、天將的代表二十四位,因此,「供佛齋天」即「禮拜供養三寶,請諸天吃齋」。

在佛教來說,「天」並不是至高無上,唯一的主宰,而是六道中的第一道,因修十善而生於天界。天界一共有廿八,稱作二十八天,每一天都有一天主,統理該天的大事。每一天各有其住家和眷屬,都是虔誠的三寶弟子。諸天高居天界,受佛陀的囑咐,護持芸芸眾生修持佛法,以其神威為人們袪惡化邪,降福消災,提攜志仁之志圓滿佛果,所以諸天又叫護法諸天。護法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,而諸天卻不分晝夜、日日、月月、年年,永不稍懈地護持著三寶,護持著人們。為了感謝諸天,通常每年的正月九日,佛門以最隆重莊嚴的儀式,備辦素齋虔誠迎請諸天光臨受供。供佛齋天的儀式包括薰壇灑淨、請聖、獻供、上供、迴向、送聖等。會場佈置,供品更是考究,是佛門中一場最隆重的宴會,只是所請的賓客非一般世間人,而是諸天界的天人。

齋天所請的客人是:大功德天、大辯才天、大梵王天、大帝釋天、東方持國天、南方增長天、北方多聞天、西方廣目天、大摩尼支天、摩醯首羅天、金剛密跡天、散脂大將天、大德韋陀天、菩提樹王天、堅牢地神天、訶利帝喃天、日宮太陽天、月宮太陰天、鬼子聖母天、娑竭龍王天、星宮月府天、閻摩羅王天、緊那羅王天、雷神大將天。除了前述二十四天外尚有寄位諸天。金剛力士、八部天龍等諸天的使者,叫侍從天。據清代弘贊所集供諸天科儀(卍續一二九‧一二一上):「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經,修懺時,設供三寶、諸天。」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,然禮敬諸天,此因諸天歸命佛,且奉行正法,修諸善業,不作惡業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