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29日星期一

讀《心經》是為了認識自己,達到自在!文/星雲大師

 星雲大師丨讀《心經》是為了認識自己,達到自在!


《般若心經》全文
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;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

1.讀《般若心經》,就是為了認識自己,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,把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來。


2. 般若是什麼?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就是真我。現在的我是假我,真我是般若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理般若。人所以愚痴、愚昧,就是因為不能認識般若,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

3.  智慧是從心外去認識世間,而般若則是從心內來認識世界。般若是往心內去探求,不是向心外去尋找。般若是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
4.  「波羅蜜多」就是「度」,也就是「從此岸渡到彼岸」的意思。所謂「六度」,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。第一是佈施,第二是持戒,第三是忍辱,第四是精進,第五是禪定,第六是般若。


5. 怎樣才能「波羅蜜多」?我們要從迷到悟、從苦到樂、從動亂歸於寂靜、從煩惱進入涅槃。


6.  「觀自在」用白話文說就是:你觀照自己在不在?所謂「觀自在」,能有自己的自在,不需要別人給予自在,他人的毀謗、贊美也都跟我不相干,這種修養要通過般若智慧才能養成。


7. 苦,是我們學道的增上緣,知道苦才肯學道。佛教說苦不是目的,佛教說苦不是要我們受苦,佛教講苦是要我們知道苦,要我們進入學道的世界。


8. 人之所以會苦,與我們的慾望、我們的境遇、我們的情執、我們的人際、我們的環境都有關係。


9. 人要有般若的智慧,才能消滅痛苦的根源。痛苦的根源從慾望而來,只要我把雜染的慾望降到最低,就不苦了。


10. 有的苦,是從內心的思想、見解錯誤而引起的,因我們對世間錯誤的認識而生起的。本來沒有這一回事的,就因自己妄想、計較、執著而有錯誤認識。 


11. 精進參禪,可以穩定身心,可以回光返照,可以觀察自己,可以從動亂中統一身心、集中意志。


12.所謂「行」業,自己造作的業,就要自作自受。幸福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,苦痛也是我們自己招感的,所以自己對個人的苦樂要負最大的責任。


13. 我們在宇宙之間生活,要養成仁愛心,養成大慈悲心,從謙虛、忍耐里把自己擴大到無限,人格才能養成。有了般若智慧,就能看破、放下,什麼都不計較,什麼都不在乎。


14. 把許多關係處理得好,要把自己的心治好,用般若的智慧照見我空,照出內在的真心。只要安住在平等的真心裡,儘管人間有種種營求、萬般波濤,你也能「度一切苦厄」!



15. 在這個人間,你能有也好,無也好,生也好,死也好,多也好,少也好,大也好,小也好,哪裡都好,如是觀之,那麼你就擁有這美妙的世界,擁有空的世界、空的人生。


人生的歷練 文/星雲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