恆用戒香塗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,菩提妙華遍莊嚴, 隨所住處常安樂。
要想達到圓滿菩提的境界,必須要「恆用戒香塗瑩體」。菩提涅槃是最圓滿、最無上的一種果報,所以達到無上菩提的果報,是我們最大的希望、最高的目標。修行就是要先建立這一個目標,沒有目標,修行就沒有方向,等於大海中的孤舟一樣,不知東西南北。我們有了菩提和涅槃這個方向,八萬四千法門最後的目的,都是要達到菩提涅槃,所謂「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」,「無二」就是菩提和涅槃。以前太虛大師也說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」佛陀是一個象徵,象徵菩提涅槃,證到菩提和涅槃就是佛陀。「仰止」,我們最高的境界就是菩提、涅槃。在佛法當中如果說有超過菩提和涅槃的法,這都是佛的方便說法,所以八萬四千個法門,只有菩提和涅槃才是最真實的。其餘一切都是佛為了方便度眾生,說事、說理、說因、說果、說過去、說現在、說未來,乃至於說淨土,種種說法都是方便,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人要歸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上。要想達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,就必須以「戒」為根本。「恆」就是要有長遠心、要有恆心,儒家說:「人而無恆,不可以作巫醫。」所以無論是出世法、世間法都要有恆心。
「恆用戒香塗瑩體」,時時刻刻檢討反省,看看自己持戒清不清淨?「戒」有在家戒和出家戒。在家有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乃至於十善;出家有三壇大戒:沙彌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和出家菩薩戒。「恆用戒香」,持戒清淨就能產生一種果報,能夠發出一種香味,這是一個形容詞;不但是形容詞,確實戒也是香,假使一個人持戒清淨,遐邇聞名,某某人是持戒第一,身口意三業清淨,人家聽到都會來供養、都會尊敬,這種香才是真香;而且想要得到解脫,必須以「戒」為根本。
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法都以「戒」為根本。以世間法來說,戒就等於是國家的法律、學校的校規、公司行號的規章、家庭的倫理道德。所以戒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,能夠遵守國家的法律、社會的道德規範,乃至於守持公司行號、學校裡的規章、規定,就能成就事業、成就功德。戒包括很多:有身戒、口戒、心戒;有戒法、戒體、戒行、戒相,總之持戒能夠產生功德,所以持戒之香勝過世間一切芳香。禪宗講:「參禪第一,持戒為先。」得到定也有定香;開悟了,有大智慧也有慧香,所以說「戒定真香」。這個香異於世間上的香,世間上的香是有限制的,現在是香,過去了就沒有了;而戒香不但遐邇聞名,還能流芳千古。同時世間上的香、臭是相對的,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,例如很多女性,乃至於男性,會抹香水,有人認為這是香,也有人會聞得很不舒服,認為是臭的;又譬如,我們認為大便、腐敗的魚是臭的,但是狗、貓聞到卻認為是香的,所以世間上的香與臭是虛妄不實的。然而戒香,從過去到現在、從現在到未來都是香的,戒就是善法,相反地,違背戒就是惡法,所謂「善是流芳千古,惡是遺臭萬年。」佛法上說:因戒得定,因定產生智慧,如此就能超凡入聖,得到解脫。所以,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法,持戒都是大功德、大福報。
了解持戒是一件大功德,是最大的福報,受人天尊敬、人天供養,稱為「戒香」,所以時時刻刻要用戒香「塗瑩體」。塗就是塗抹,就是佛法所謂的「薰修」;瑩體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,就是戒體。我們用什麼來塗抹呢?用「戒」來塗抹,用「戒」來莊嚴我們的身口意三業。所以我們若能時時刻刻持戒清淨,身戒、口戒、心戒做到了,身口意三業就能夠清淨,這念心就是晶瑩透體,就是光明。
持戒清淨,色身的四大:地大、水大、火大和風大,會由染污轉為清淨;四大清淨了,心就清淨;心清淨了,六根就清淨;六根清淨了,外面六塵:色聲香味觸法就清淨;六塵清淨了,六識就清淨;六根、六塵和六識都清淨了,整個世界就會清淨;所以「戒」是根本,是很重要的。戒這麼地重要,有這麼大的功德,所以稱為「渡海浮囊」,眾生在生死苦海當中,能夠把戒持得很清淨,就能度脫生死苦海。如果不了解,就會認為戒是一種約束、一種桎梏,反而還覺得不自在;相反地,知道要得解脫、要超凡入聖,就要持戒清淨,持一條戒就能解脫一個煩惱,所以戒又稱為「別解脫戒」;例如比丘戒有兩百五十條戒,把這兩百五十條戒持清淨了,我們的兩百五十個煩惱就通通得到解脫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持戒的重要,就知道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就能夠了解制戒是佛陀的大慈大悲,時時刻刻都是在照顧眾生,使眾生能夠得到解脫、得到清淨。
「恆用」就是要時時刻刻以「戒香塗瑩體」,不能認為持戒是不容易的,今天持這條戒,明天就不持了,只精進一天,明天、後天就懈怠了,這樣子會使自己退失菩提心。所以我們持戒要持之以恆,今天、明天、後天,乃至於這一生,不斷地持續下去,這樣子就是「恆用」,時時刻刻都以「戒」為身口意三業的依據、準繩。
「常持定服以資身」,戒定慧稱為「三無漏學」,有了戒就能夠得到禪定,戒能使身口意三業無犯,三業清淨就容易得定。「定服」是一個譬喻,服就是衣服,每個人都希望穿華麗的衣服,但什麼才是最華麗的衣服?就是得到禪定。這一念心經常都在定境,心不散亂、意不顛倒,全身都是光明。如果心散亂,造了惡業,就是穿上最好的衣服也沒有用。因為心散亂,心中有煩惱,造了惡業,這時的心意識早已墮入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了,也就是一般人稱為「衣冠禽獸」;造惡業,全身都是黑暗的,表面上穿再好的衣服也失去作用,如同禽獸披著一張人皮一樣。
天上的人因為有定,穿的衣服不但是清淨、光明,還會散發香味,所以不會髒,不用洗滌,而且天人的衣服是無縫的,稱為「天衣無縫」。天人有定,所以眼睛不會動,而世間人的眼睛是東飄西飄、東看西看,因為沒有定的緣故。但天人快死的時候,定會散掉,所以衣服就會髒,因此一切都要靠定才能產生功德果報,明白了,時時刻刻將心安住在定力上,身體才會光明、清淨,才會得到解脫。
「常持定服以資身」,「資」就是資養,「身」有法身和色身,無論是法身或是色身,都要靠定力來資養。如果身、心有了定,身體就不會輕舉妄動;不會輕舉妄動,就不會做錯事情,就不會造惡業,而且身心常寂靜。當身心達到最高的寂靜,就會產生神通妙用,而且色身也不會壞掉。入定的人,身上的細胞也都會在定當中,如果入了空定,細胞就空掉了,所以身體不會壞掉,稱為「金剛身」。例如過去有些高僧、祖師大德的色身,到現在還存在,稱為「金剛不壞身」;而一般人,因為沒有定,死了之後細胞很快就會壞掉,所以身體很快就爛掉。
身體有定力資養,就會少病少惱,這個就是「資身」。資養色身,使我們能夠精進辦道,乃至於能夠成就出世間的一切功德、善法,乃至於普度眾生,都要靠這個色身。身體疲倦了,馬上入到禪定中,身體就能消除疲倦,所以以禪定資養身體能夠得到清淨、清涼,能夠得到休息、得到安定。所謂「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」,資養我們的法身,使心不散亂、意不顛倒,這念心經常都在寂滅當中,時時刻刻存在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樣就契悟了本心,我們的法身慧命,就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若能契悟本心、契悟中道實相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就稱為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。相反地,離開了定,不但色身會壞掉,法身也會不彰顯,所以應該常持定服以滋潤、資養我們的色身,進一步資養我們的法身慧命。
「菩提妙華遍莊嚴」,一個是事、一個是理,在事上來講就是「以萬善之因華,莊嚴無上菩提之果海」,就是「修一切善、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、無惡不斷;度一切眾生、無眾生不度」,這就是菩提妙華。「遍莊嚴」就是能夠通達事和理、因和果。不能執事廢理,也不能執理廢事,這樣就不周遍,事理一如才是周遍。因心即是果覺,果覺不離因心,所以這一念因心和果覺能夠周遍過去、現在,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不離開當下這念心,有假有、又有真空、又有中道實相,這就是遍莊嚴。莊嚴假有、莊嚴真空、莊嚴中道實相,都是靠現在這念菩提之因華、妙明真心。「菩提」就是我們的覺性,就是指念念分明的始覺之智,有了這念始覺之智就是開因地之華,將來就會得到無上菩提之果海。
善有假觀善、真空善和中道實相善。不要因為是假有而不去修一切善,也不要認為是真空而執著真空,所以要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,能契悟到假有,又能契悟到真空,又能契悟到中道實相。所以這念覺悟的智慧、菩提的智慧,觀空不著空,捨假不離假,這念心要能得自在,等於《金剛經》裡面提到: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以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眾生相,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樣子就是「遍莊嚴」。如果執著假有,就屬於眾生境界;執著真空,則屬於二乘境界;所以要不即不離、不出不入。要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成就世間上的一切假有功德;執著假有的功德又成了生滅,所以要了解一切假有都是緣起、都是性空,當下契悟真空;入了真空又不執著真空,這念心不執著假有、又不住在真空,就稱為「中道實相」。這念心假也假得、空也空得、中也中得,就等於天台宗所說,這念心有假觀、有真空觀,乃至於有中道實相觀,這念心具足「一假一切假,一空一切空,一中一切中,即假即空即中」,這就是真正的「一法具足一切法」,一切法不離當下這一念心。
「菩提妙華遍莊嚴」,這念心周遍假有、周遍真空、周遍中道實相,所謂「佛智照假、佛智照空、佛智照中」,最後又不執著假有、也不執著真空、也不執著中道,就稱為「遍莊嚴」,所謂「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是諸佛」。「一乘」就是菩提妙華,「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」就是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眾生,無眾生不度,就稱為「以菩提之因華,莊嚴無上菩提之果海」。真正到達這個境界,這念心就能得自在,就能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
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,無論走到什麼地方,我們這念心都是平平安安、了了分明,都能夠得自在;住在假有的地方也能得自在,住在真空也能得自在,住在中道實相上也能得自在。一般人沒有契悟到假有、真空和中道,所以退而求其次,「隨所住處」就是在順境時,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,一切都是稱心自在,也能夠「常安樂」;在逆境時,吃也吃不好、住也住不好、穿也穿不好,到處都是障礙,一切都不得自在,也能夠「常安樂」。
「常安樂」是指這念心,時時刻刻都安住在菩提、涅槃上的意思;在順境上不貪著,在逆境上也不煩惱。如果契悟到菩提和涅槃,乃至於有了戒、有了定,這念心安住在戒上、安住在定上,無論是什麼地方、什麼處所,都能夠安穩、快樂。等於儒家所說的君子,無論是在富貴、在貧賤中都能得自在,所謂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,素貧賤,行乎貧賤……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」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有了富貴,就會得意忘形,之後就會樂極生悲,這樣就不能常安樂。一般人在貧窮、不得意的時候,經常會處心積慮,患得患失、怨天尤人,也得不到常安樂。看到人家富貴、自在,而自己沒有富貴、不能得自在,吃也吃不好、住也住不好,就要想辦法得到錢財,於是去偷、去搶,這就違背因果,就會墮落,就會犯法,這也不能得自在。
了解這些道理以後,無論順境、逆境,這念心都能夠安住在定慧上面,或者至少要安住在善法上面。順境現前,知道這是三寶的慈光加被,是大眾的發心,乃至於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法,不要貪著,要繼續用功、繼續發心;處於失意、逆境的時候,要知道這是過去的惡業所感,現在要慚愧、忍耐,更要修善法,這樣就是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面、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面,就真正是無時無刻都在淨土上面。如同陶淵明所寫的一首詩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」就能了解一切事情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,安住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
世間上有世間上的哲學,也就是所謂的「人生哲學」。人生哲學就是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就是一般人所謂「隨遇而安」。隨遇而安,要安住在哪裡?眾生不知道安住在戒法上面、安住在定法上面,更不知道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面,眾生的隨遇而安只是一種豁達空,生活一天算一天,馬馬虎虎,就這樣混混沌沌過一生,稱為「達觀主義」,這樣子就不是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雖然不是常安樂,可是至少這種人不會做錯事情,能夠知足。
知足常樂的人,也能夠知道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明朝朱元璋在年輕的時候,到處飄流、落難,吃也吃不好、住也住不好,出家當沙彌時,有次回寺太晚,於是就露宿在寺門外,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悲傷,可是他有他的哲學,因而作了一首詩:「天為羅帳地為氈,日月星辰伴我眠;夜間不敢長伸足,恐怕踏破海底天。」「天為羅帳地為氈」就是雖然睡覺時沒有蚊帳,但我以天空為羅帳,睡在這麼大一個羅帳裡面;雖然沒有好的床鋪、好的毯子來作床墊,但我有這麼好的一塊土地來作為我的床氈。「日月星辰伴我眠」,一般人睡覺是嬌妻美人來陪伴,達官顯貴還有很多侍者、隨從前呼後擁來陪伴,我不要嬌妻美妾來陪伴,也不要種種隨從來陪伴,因為天上有這麼多的星星,這麼好的月亮在這裡陪伴我睡覺,這是他的人生哲學,心裡不僅看得開,還有遠大的胸襟。「夜間不敢長伸足」,因為晚上很寒冷,如果睡覺時,雙腿伸直會很冷,所以兩腿曲捲起來睡,可是他不這麼想,因為「恐怕踏破海底天」,我一撐開兩腿恐怕會把山河大地通通給破壞了,這是他的人生理念。因為他有這樣遠大的胸襟,所以他的功業才能夠成功,才能夠成就統一中國的大業。因此不要看輕世間上的一切偉人,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哲理、看法和理念。
過去陶淵明的生活很苦,因而作了「東方有一士,被服常不完,三旬九遇食,十年著一冠」;「夏日長抱饑,寒夜無被眠;造夕思雞鳴,及晨願鳥遷」等的詩句。「東方有一士」,東方就是指中國,中國有這麼一位隱士;「被服常不完」,無論是穿的、用的都非常地欠缺;欠缺到什麼程度呢?「三旬九遇食,十年著一冠」,一個月有三十天,只有九天才能吃得到東西;他戴的帽子,十年都沒換過。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實在是很辛苦。「造夕思雞鳴」,到了晚上是凍得要死,所以會想怎麼雞還不趕快啼叫,還不趕快天亮;「及晨願鳥遷」到了天亮,沒有吃的、沒有穿的,又凍、又餓,心中又想怎麼天還不黑呀!白天的時候希望趕快到晚上,到了晚上又希望趕快天亮,所以這種日子是很苦的,可是陶淵明他卻還是很自在,這個就是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
我們更進一步,在靜的時候不貪著靜境,藉靜境來學習、來用功、來養道;在動的時候也不厭煩,於動境勤修善法,廣結善緣,無論是靜、是動,都能靜也靜得、動也動得,最低限度要做到這個境界。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就會靜也靜不得,動也動不得,也就不能隨所住處常安樂。
有善法、有戒、有定來資身,依著佛法來回光返照,愈走就愈光明,最後一定能夠達到菩提涅槃的果報。現在雖然沒有契悟到菩提、涅槃,就是安住在佛法上面、安住在善法上面,無論動靜閒忙、順境、逆境,也都能夠產生一種快樂,都能夠常安樂,所謂「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」。最後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發大願,「願諸世界常安穩,無邊福智益群生,所有罪業並消除,遠離眾苦歸圓寂。恆用戒香塗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,菩提妙華遍莊嚴,隨所住處常安樂。」
這一段是一個總結,《無常經》非常地好,是非常完美的一部經,所以在佛世的時候,出家眾都要經常誦《無常經》。因為怕忘記,所以將它編輯成韻,當作歌來唱誦,時時刻刻念法。我們現在能夠誦《無常經》,研究《無常經》,確實是最大的福報、最大的功德。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背誦《無常經》,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才能夠提醒自己不要迷失,知道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要趕快用功,如果能夠契悟菩提和涅槃,就可以脫離無常殺鬼。菩提涅槃具足常樂我淨四德,這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,所以能誦、能研究《無常經》是最大的功德,這部經也是最上一部經典之一,希望每一個人要發心、要珍惜,了解了《無常經》的道理,就能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