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10日星期日

治心 文/星雲大師

 治心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文/星雲大師


治國容易,治家難;治家容易,治人難;治人容易,治心難。


世間上,一些有名的將相,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,但是一回到家裡,卻和自己的妻子、兒女,沒有辦法和平相處,這不是治國容易,治家難嗎?也有一些人對家庭的生活、人事,都能照顧得周全,但對自己的內「心」卻很難處理,例如心中的慾望、怨恨、煩惱、邪見,都沒有辦法制伏,所以經常為內心的七情六慾而煩惱。


「心」如亂絲,不理不清;心如古鏡,不磨不明;心如劣馬,不勒不馴。「心」是我們的主人翁,他領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每一天的活動。一個人每天的行事,有時只是一念之差,就能讓自己身敗名裂,或是功成名就。所以治心,是何等的重要啊!


治心,確實很難,因為佛經裡,把「心」比喻如盜賊、如猛獸、如猿猴、如國王,因此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無一不是在對治我們的各種煩惱妄心。


一個人要用什麼力量,才能「降伏其心」呢?提供四點意見,貢獻給大家:


一、要懂得修心:桌椅壞了要修理;房屋、水電壞了,也要修理;衣服破了,要修補;如果心壞了,被貪慾、無明、傲慢給矇蔽了,怎麼能夠不將它修理一下呢?要如何修心呢?以慈悲喜捨,禪淨戒行的武器來對待,才能修心。


二、要懂得收心:我們的心,如所謂的「心猿意馬」,一不留意,就會在外境上為非作歹;王陽明先生說:「擒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。」收心,就如官兵降伏匪徒,警察抓拿盜賊,你的官兵和警察在那裡呢?正念就是你的官兵,正見就是你的警察,要好好的利用它們才能收心。


三、要懂得用心:人常常被心所用,自己卻不會用心,所謂心為形役,我們的心常被五欲六塵左右,被外境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所驅使;心中的無明貪瞋,一再逼迫我們,跟我們作對,所以我們必須要讓「心」為我們所用,有智慧般若才懂得用心,要通達情理才懂得用心。


四、要懂得明心:禪宗講「明心見性」,就是要我們明白自己的心,要清楚當下的每一刻,時時看照自己的內心,不要讓「它」自由出入,不要被「它」奴役,要時時刻刻觀照、明心,用正見、正思來對治,心就能明了,如此何事不辦呢?

人之四心 文/星雲大師

 人之四心     文/星雲大師

每個人都有一顆心,不過這一顆心如果沒有照顧好,就會變化出許多不好的心來,諸如妄想心、無明心、瞋恨心、嫉妒心,乃至消極、頹唐、悲觀、失望的心。佛教說,心如工畫師,能畫種種畫;心能變壞,也能變好。

所以「人之四心」,有慈悲心、智慧心、明理心,也有貪瞋之心。說明如下:


第一、慈悲是惻隱之心:你有慈悲心嗎?一個人,可以什麼都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心。有的人,錢財被人倒閉了,房屋被人侵佔了,值錢的東西也都給人偷走了。但是只要你有一顆慈悲心,這是別人偷不去的。慈悲之心就是惻隱之心,就是關懷別人、悲憐眾生的心。所謂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這就是慈悲之心;見到別人生老病死,能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心,這麼一念慈悲的惻隱之心,就能與天理契合。


第二、明理是辨別之心:你有明理心嗎?你明什麼理呢?最要緊的先要明白善惡之道。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凡是於人有利的,就是善行;凡是對人有損的,就是惡行。平常我們偶而會做一些損人又不利己的事,這就是惡行;如果損己而能有利於人,這就是最好的善行。你能明白善惡、明辨是非,就是明理;善惡不分,理路不清,就是無明,就不是一個健全的人。


第三、愚痴是貪瞋之心:你有愚痴心嗎?愚痴心就是邪知邪見,就是貪欲瞋恨,就是對人沒有禮貌,所以說是「無明」。無明的人,遇事不明原因,只怪結果,那就是愚痴了。


第四、智慧是善美之心:你有智慧心嗎?有智慧的人,就能明白是非好壞,就能懂得評斷善惡,就會知道如何取捨,這就是智慧。有智慧才能透徹宇宙真相,才能知苦滅苦,才能觀空自在。


心如工廠,好的心製造好的產品,不好的心,只會製造污染源。人的心很多,如果人人都能把心調整一下,把不好的心改成善美的心,並且都能明白自己的心,掌握自己的心,便能做自己的主人。


所以我們對於人之四種心,要能瞭解、認識、明白、辨別,那我們就能知道自己的人生該何去何從了。

 

「人之四心」就是:


第一、慈悲是惻隱之心,

第二、明理是辨別之心,

第三、愚痴是貪瞋之心,

第四、智慧是善美之心。

結緣的重要 文 /星雲大師

 結緣的重要

文/星雲大師


 世間上最寶貴者,並非黃金白玉,也非汽車洋房;最可貴者乃是「緣分」。人與人要有緣分才能合好;人與事要有緣分才能成功;人與社會,乃至事事物物、你、我、他等等,都要有緣分才能圓滿功德。

「緣」之一字,意義甚深。結緣就是播種,不播種,將來怎麼能有收成?結緣愈多,銀行的存款也就愈多,銀行的存款多了,還怕事業沒有成就嗎?世間上的一切功成名就,都有原因,而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,必須要靠「因緣」。

 世界上有的人富可敵國,但是沒有人緣,到處被人嫌怪;有的人貧無立錐之地,反而到處受人歡迎,這都要看他平常是否與人「結緣」。

 佛陀告訴我們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」結緣的方法很多,例如對人行個注目禮,就是用眼睛跟他結緣;讚美某人很好,就是用口與人結緣;或是用服務、用技術、用心意、用道理都能跟人結緣。

「緣」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,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緣是屬於每一個人的。人的一生中都是在「緣」中輪轉,例如機會就是機「緣」,眾「緣」和合才能成功,建房子少個一磚一瓦,都不算完成。在人生的旅途上,有的人碰到困難就會有貴人適時相助,這都是因為曾經結緣的緣故,所以今日結緣就是來日患難與共的準備,「結緣」實在是最有保障的投資。

「給人利用」也是一種「結緣」。人不僅不要怕給人利用,有東西也不要怕給人分享,因為人與人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,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。因此,「給人」就是給自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。

「結緣」能化解嫌隙,平日抱持「結緣」不「結怨」的態度,容他、耐他、化他、度他,待時機成熟時,一定可以獲得對方的好因好緣。

 人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,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,應該多多廣結善緣,因緣愈多,成就愈大。有時一句好話、一件善事、一個微笑,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,成就大好功德。 所以,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。結緣,使我們的人生更寬闊,前途更平坦;積德結緣的人生,才是幸福的根源。

巴黎佛光山 書法作品

 














星雲法師:感應的原理

 星雲法師:感應的原理


有個信佛的老太太早晚課都按時做的,也迴向給眾生,自認為心量很大。

師兄讓她參加助念小組,她回答「沒有時間」。同樣是佛門在家弟子的媳婦忍不住與老太太說了「您現在幫助別人,其實在幫助您自己……」老太太很不悅,覺得媳婦不過皈依佛門一年沒有資格來「教訓」她,讓她不解的是為何是媳婦屢屢有感應:觀音菩薩生日時竟然見到了觀音佛像,背《心經》有時竟然能聞到百合花的香味。


其實,老太太應該讀一讀星雲大師這篇文章後,就能夠明白:

感應也是因緣法,感應要有因緣條件。水不清,如何能影射景物?穀不空,如何能吞吐聲納?人如果沒一顆清淨、感動的心,如何能與真理相應,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?所謂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淨,菩提月現前。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。

  

  有個小男孩對著山谷大叫“我討厭你”,藉以發洩心中的不滿,結果他驚訝的發現,周圍的人也都討厭他。小男孩哭著把情形告訴媽媽,媽媽安慰他,並且帶他回到山谷,要他再叫一聲“我愛你”,結果小男孩破啼為笑,因為他聽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訴他:「我愛你」。


  空谷回音,這就是感應!敲鐘鐘響,敲鼓鼓鳴,這也是感應。烏龜望蛋,孵化小龜;螟蛉有子,蜾負之,這也是感應。毒氣外洩,襲人喪命;溫暖如電,流入心房,這也是感應。


  感應就是天地萬物、宇宙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、呼應。看到月圓月缺,興起了歲月的流逝;目睹花開花謝,感嘆世間的無常,這都是感應。母子連心,魂牽夢系,這也是感應。


  感應也是因緣法,感應要有因緣條件。水不清,如何能影射景物?穀不空,如何能吞吐聲納?人如果沒一顆清淨、感動的心,如何能與真理相應,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?所謂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淨,菩提月現前。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。


  生活中,一句話,就會讓人歡喜不已;一句話,也會令人痛苦不堪,這也是感應。喊一聲萬歲,就能獲得賞賜;罵一句昏君,也會鐺下獄,這都是有因有緣的,這也合乎緣起法則。


  常有人問:念佛、誦經、超渡,為什麼一定會有感應?所謂“心誠則靈”,道理是一樣的。


  有個禪師正在開示「阿彌陀佛」名號的功德,眾中有個青年不屑的反問禪師:「一句『阿彌陀佛』只有四個字,怎麼有那麼大的威力呢?」禪師不回答他的問題,只責備他說「放屁!」青年一聽,怒氣沖天的指著禪師責問:「你怎麼可以罵人?」禪師平靜的笑道:「一句『放屁』才兩個字,就有這麼大的力量,何況'阿彌陀佛'是四個字,你說怎麼會沒有威力呢?”


  其實,“有感應”,日常生活中,喝茶解渴、吃飯能飽,只要你留心,何處沒有感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