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

無情雙絕





無情雙絕

在無情無義的人眼中,只有利益,没情義可言。而這種人的手段大約有兩種:


第一,他只要發現某種權利地位、利益,合乎自己的需要,則任何擋住他得到此利益的人,都是他的眼中釘。不管這個人以前對他有多大的情份,如何的幫忙他,照顧他;也不管這人是我的親友、師長。不但不報答恩惠,而且不講情,不講義,不講道德地來攻擊他,誣蔑他。毫無證據的事,也可以誣蔑得像真的一樣。目的就是去之而後快,其居心之狠毒,令人寒心。


第二種手段,為了達到私利,這種人會用盡心機地說一些好聽的話,來博取人的歡心。事事遷就,種種順從,表現得忠懇無二,情義十足的樣子,以令人人歡喜、滿意,使人引以為親信,事事倚仗,樣樣秘密告訴他。等到時機一到,他才絕情絕義地露出兇惡貪狂的真面目。


因為他如果不事先使你歡喜、滿意,就無法將爪牙、尖喙深入你的利益的核心。為了佔取廣大的便宜,他才用此長遠深入的謀略。


在得到利益之前,他可以忍受無以計數的虧;吃無以計數的苦;受無以計數的委屈;說無以計數的好聽話;流無以計數的懺悔的、同情的、感恩的假眼淚。目的在騙取你的心;你的情;你的信任。實在說來,這些忍辱受苦,忠實義氣,完全違背良心、道德。目的都是為了貪得大利。這種虛偽陰狠之人,由於居心在利,任何大德大慧,大光大明的道理一絲一毫也打不進他的;任何圓滿柔和的教化也毫無效用,其陰謀之冷酷、深廣令人不寒而慄,如在冰宮。


看到這種類性的人,方才悟知:為什麼陰間有寒冰地獄;為什麼世間有長嘴的鳥;為什麼在大好的晴日之下會突降大災難?也才悟知:為什麼禪宗的修行要人當下即是。因為無論什麼善德的表演都是不契性德,無法成就的;只有問自己當下的心真正有德才能與佛相應。


但願所有有心入佛門的人,先將人道基本的道德,情義修好。時時反躬自省:「我真心待人嗎?我真心敬師嗎?我真心禮佛嗎?我有一絲絲人性嗎?」


更願所有修行的大德,修好情義道德;也認清假情假義的人,莫為其虛偽的道德、情義、修持所朦騙,以免失敗,又無功德,否則實在既無福德也無智慧。


恭錄牟尼季刊第四十六期p78

恩師 典璧尼嘛仁波切講述

所有圖文,歡迎自由轉載分享, 感恩功德無量。


保健之道 文/星雲大師

 【星雲大師對你說】保健之道


這是十分奇異的現象!時代愈文明,人類應該更健康才是。但是縱觀今日的世間,醫學科技愈進步,難治的疾病就愈來愈多。仔細想來,或因人類只知醫「病」,既未將真正的病根尋找出來,也沒有將身、心、靈看作一體來保健。

 

 

  有人把健康比喻為「一」,把家庭、愛情、事業…等等,比喻為「○」。有了「一」,一切的「○」都變得有價值;只有「○」而沒有「一」,所有的「○」都失去了作用。這個比喻很有道理,與古人所說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,有相同的意義。另外,在自我精神層面上的保健,也要注意到四點:

 

 

  第一、不急躁,寧靜可以致遠:古時候常聽到巡更之人,一面敲著鑼,一面沿著街道大聲的提醒大家:「天乾物燥,小心火燭。」在自然界乾燥之時,容易「星火燎原」引起火災;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太過急躁,同樣也很容易「心火燎身」。心中一急躁,情緒立即衝動,身體來不及應變,引起肌肉緊繃,氧氣無法到達,身體機能運轉不靈光,因此容易致病。

 

 

  所謂「靜如處子,動如脫兔」,身心時時維持寧靜,精神容易昇華。再者,人在寧靜之中,眼光能看得遠,心胸能放得開,生命層次自然也跟著提升。

 

 

  第二、不發怒,心平可以氣和:想要身體健康,內心首先要修養得平和,對人能夠體諒,對事能夠隨緣,對物要能愛惜。想要健康就不能常常生氣,因為生氣容易損傷精神。多年前曾有科學家實驗,人一旦發怒,全身的血液都會產生劇毒。人不要時時準備操控他人,那樣只有與心境平和的修養背道而馳。能控制自己,理性時時都能戰勝情緒,逐漸的能夠做到心平氣和,這也是延年益壽的一種秘訣。

 

 

  第三、不壓抑,隨緣可以自在:遇事缺乏處理的智慧,客觀環境又不容許發洩出來,這樣日積月累下來,太多的壓抑,必定一發不可收拾。滯鬱之氣需要化解,苦悶需要找到管道來疏通。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為你排解,可以交給悠雲、流水、虛空,或是向佛菩薩傾訴;等內心能看得更遠了,自然凡事都能歡喜接受。歡喜與接受,這都是增加生命養分的好方法。所以不要以壓抑來處理內心的不滿,而要朝光明面來看事情,才能過得隨緣自在。

 

 

  第四、不幻想,踏實可以進步:「幻想」與「夢想」不同。「夢想」是一種遠景,只要積極有計畫、按部就班的去實踐,許多夢想都能成為事實。

 

 

  但「幻想」的人,只想一些不可能實現的假象。或是儘管想得天花亂墜,卻不肯付諸行動。「幻想」既勞心又使人脫離了現實,到最後甚至得了「幻想症」,何苦呢?還不如把握住現在,安安份份的,該吃飯的時候吃飯,當睡覺的時候睡覺,應辦事的時候辦事。生活在現實的人生當中,凡事處理得好,進步就容易了。所以「保健之道」有以下四點:

 

 

  第一、不急躁,寧靜可以致遠。

 

 

  第二、不發怒,心平可以氣和。

 

 

  第三、不壓抑,隨緣可以自在。

 

 

  第四、不幻想,踏實可以進步。



生活的佛教 一日之要 文/星雲大師

一日修來一日功,一日不修一日空;

真正修行在日常,   佛道本在生活中。

巴黎佛光山 星雲大師墨寶

有句話說:「一日修來一日功,一日不修一日空。」同樣的一天,有的人精神飽滿,日子過得很充實;有的人萎靡不振,整日無所事事。同樣的一天,以不同的態度面對,收穫就有不同。所以,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訂定目標,管理好每一天的生活。「一日之要」有四點:

 

  第一、一日之行要記錄: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,過了就不再回頭,如果不立即用文字記下,往往就平白消逝了。透過寫日記,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,並作為自我的教育。寫日記不是記流水帳,可以做重點摘要,或記錄自己的慚愧、改過、精進、慈悲等等。經常寫一些與善相應的日記,久而久之,言語舉止也就能與善結合了。


  第二、一日之事要反思:詩人海涅曾說:「反省是一面鏡子,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楚照出來,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。」夏朝諸侯有扈氏起兵叛變,大禹派兒子伯啟前往抵抗,打了敗仗。伯啟的部下想要反攻,伯啟不贊成,他說是自己的德行不夠,應當先反省、改過。從此,伯啟任用賢能並自我策勵,有扈氏得到消息,不但不敢舉兵侵犯,反而帶兵歸順。所以,透過反求諸己,找出錯誤的原因,才能修正自己的行為,否則錯誤一再循環下去,後果不堪設想。



  第三、一日起居要正常:健康是一切的基礎,人一旦失去健康,什麼都是空談。有的人為了賺錢日夜打拚;為了課業苦讀至三更,生活作息弄得晨昏顛倒,時間一久不但降低效率,還使身體不堪負荷,何苦呢?生活起居能正常,三餐定時,不過勞或過逸,才能擁有健康亮麗的人生。

  

  第四、一日說話要歡喜:有的人一開口,就讓人歡喜好幾天;有的人一說話,就讓人心情低落。因此,我們說話要有分寸,要多說歡喜的話,少說悲觀的話;每天多說一些歡喜的話,不但激勵自己也鼓勵別人。而且,常說歡喜的話還能促進生活喜悅,化解嚴肅緊張的氣氛,何樂而不為?

 

 

  美國富蘭克林說:「愛惜生命的人,不可以浪費時間,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元素。」時間是寶貴的,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,如何讓這二十四小時過得充實有意義?「一日之要」有四點:
  

  第一、一日之行要記錄。
 
  第二、一日之事要反思。

  第三、一日起居要正常。
 
  第四、一日說話要歡喜。

摘自 佛光山資訊中心 


自我 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】

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】


自我觀照,反求諸己;

自我更新,不斷淨化;

自我實踐,不向外求;

自我離相,不計內外。

  

凡事要多多反求諸己,寬以待人。自己的心要不斷地更新,不斷地淨化。我們的煩惱雖多,但今天除煩惱,八萬四千煩惱總有消除的一天。


為人處事與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實踐,要自己守信、守時、守分、守約,不向外覓求。


世人太執著於相,太愛在表面上、語言上、小事上斤斤計較。因而我們要離一切相,離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不被迷惑,不計勝負,進而臻於安身立命的境界。唯有自我的體悟,方能對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領會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巴黎佛光山 星雲大師墨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