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月31日星期三
2024年1月29日星期一
讀《心經》是為了認識自己,達到自在!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丨讀《心經》是為了認識自己,達到自在!
《般若心經》全文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;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1.讀《般若心經》,就是為了認識自己,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,把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來。
2. 般若是什麼?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就是真我。現在的我是假我,真我是般若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理般若。人所以愚痴、愚昧,就是因為不能認識般若,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。
3. 智慧是從心外去認識世間,而般若則是從心內來認識世界。般若是往心內去探求,不是向心外去尋找。般若是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4. 「波羅蜜多」就是「度」,也就是「從此岸渡到彼岸」的意思。所謂「六度」,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。第一是佈施,第二是持戒,第三是忍辱,第四是精進,第五是禪定,第六是般若。
5. 怎樣才能「波羅蜜多」?我們要從迷到悟、從苦到樂、從動亂歸於寂靜、從煩惱進入涅槃。
6. 「觀自在」用白話文說就是:你觀照自己在不在?所謂「觀自在」,能有自己的自在,不需要別人給予自在,他人的毀謗、贊美也都跟我不相干,這種修養要通過般若智慧才能養成。
7. 苦,是我們學道的增上緣,知道苦才肯學道。佛教說苦不是目的,佛教說苦不是要我們受苦,佛教講苦是要我們知道苦,要我們進入學道的世界。
8. 人之所以會苦,與我們的慾望、我們的境遇、我們的情執、我們的人際、我們的環境都有關係。
9. 人要有般若的智慧,才能消滅痛苦的根源。痛苦的根源從慾望而來,只要我把雜染的慾望降到最低,就不苦了。
10. 有的苦,是從內心的思想、見解錯誤而引起的,因我們對世間錯誤的認識而生起的。本來沒有這一回事的,就因自己妄想、計較、執著而有錯誤認識。
11. 精進參禪,可以穩定身心,可以回光返照,可以觀察自己,可以從動亂中統一身心、集中意志。
12.所謂「行」業,自己造作的業,就要自作自受。幸福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,苦痛也是我們自己招感的,所以自己對個人的苦樂要負最大的責任。
13. 我們在宇宙之間生活,要養成仁愛心,養成大慈悲心,從謙虛、忍耐里把自己擴大到無限,人格才能養成。有了般若智慧,就能看破、放下,什麼都不計較,什麼都不在乎。
14. 把許多關係處理得好,要把自己的心治好,用般若的智慧照見我空,照出內在的真心。只要安住在平等的真心裡,儘管人間有種種營求、萬般波濤,你也能「度一切苦厄」!
15. 在這個人間,你能有也好,無也好,生也好,死也好,多也好,少也好,大也好,小也好,哪裡都好,如是觀之,那麼你就擁有這美妙的世界,擁有空的世界、空的人生。
2024年1月28日星期日
修養身心 文/星雲大師
我們的衣服壞了,要修補修補;我們的房子漏了,也要修補修補;我們的身心有了毛病,更要修補修補。身心怎樣修補呢?就是平時要有修養。關於修養身心之道,有四點意見:
第一、要保身如玉:人,都喜歡清潔的東西。衣服很乾淨,穿起來才舒服;飯菜很清爽,吃起來才健康;環境很衛生,生活起來才愉快。一個人的身體要守身如玉,才會受人敬重,所謂「守身如玉」,就是沒有瑕疪,比方說,不打人、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這都是修身。
第二、要守口如瓶:所謂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平常我們的嘴巴,往往因為好說話而招惹了好多的麻煩;很多的災難、禍患,也都是因為講話不當而引生。因此,不當說的話不可以說,說出來的話都要讓人能接受,讓人能歡喜;不歡喜,你說了,總會有很多的不良後果,所以要守口如瓶。
第三、要防意如賊:王陽明說:「擒山中之賊易,擒心中之賊難。」佛經里譬喻,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村莊,裡面住了六個盜賊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;心就是這些土匪的首領,它帶領著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專做壞事,擾亂了我們的生活,讓我們終日不得安寧。所以我們要想平靜過生活,就必須慎防「心意」這個盜賊,不使他犯上、作亂。
第四、要杜惡如仇:佛經說,身、口、意三業是造作的主人翁,他們可以行善,也可以為惡;而三業所作是善是惡,往往在一念之間。我們要杜絕、防患身口意造業,就是自己要有一把智慧的利劍,要視罪惡如寇讎,才能把罪惡斬斷。
所以,如何「修養身心」?應該注意四點:
第一、要保身如玉,
第二、要守口如瓶,
第三、要防意如賊,
第四、要杜惡如仇。
內佈施和外佈施 文/星雲大師
1
「內」是生命、智慧、般若,願意將智慧、知識貢獻給人,或是傳授他人技能,甚至把自我的生命佈施出去,這是內財佈施。
「外」是指物品、錢財,把我們的身外之物與人廣結善緣,叫做外財佈施。人生如果能將自我的財物、生命、身體、精神奉獻給眾生,是很有意義的。
2
佛教講外財佈施,有兩個原則:第一不能自苦,就是將自己的物質錢財佈施給人而不感覺到苦。第二不能自惱,既然已經佈施給人了,就不要心生懊惱,這樣才是合法的佈施。
3
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,出家前是一個官府太守,生性慈悲,喜歡放生,他經常把朝廷給他的官餉用來放生佈施,有一次他為賑濟而挪用公款,因觸犯國法,被朝廷起訴,臨斬時,他忽然心有所感:「雖然我行善佈施是佛法、是義舉,但是就國法來說我是犯罪的。觀音菩薩!我數十年來的信仰您,您能救我一命嗎﹖」就在他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時,大刀砍殺下來,頭沒有斷,刀卻斷了。朝廷問明詳情之後,即釋放他。可見得不慳所有的內外行施,功德多麼殊勝。
(摘自:星雲大師《勝鬘經十大受》)
【佈施·詩詞】
《西江月(八)》
宋·張伯端
住想修行佈施,果報不離天人。
恰如仰箭射浮雲。
墜落只緣力盡。
爭似無為實相,還須返樸歸淳。
境忘情性任天真。
以證無生法忍。
《頌證道歌·證道歌》
宋·釋印肅
住相佈施生天福,不用贊龜並買卜。
分毫不贈自家修,如影隨形皆具足。
《金剛隨機無盡頌·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》
宋·釋印肅
皆為七寶聚,佈施心所住。
人天小果因,爭得入佛位。
佈施:十種利益
《月燈三昧經》雲:佈施十種利益。佈施乃破慳貪之前陣,入道之初門。菩薩行能此者,則獲十種利益也。
1、降伏慳吝
謂修菩薩行者,若能佈施,則慳鄙吝惜之心,自然降伏,不復萌動矣。
2、捨心相續
謂修菩薩行者,行於佈施,財雖匱乏,而喜捨之心,無有間斷也。
3、同其資產
謂修菩薩行者,施心無量,觀諸眾生,與己無異,所有財產,平等受用,無有彼此也。
4、生豪富家
謂修菩薩行者,於一切財物,常行惠施,心無吝惜,則當來果報,必生豪富之家,財寶具足,受用無窮矣。
5、生處施心現前
謂修菩薩行者,此生既能行於佈施,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,而他人施與之者,皆無慳吝之心矣。
6、四眾愛樂
謂修菩薩行者,既能常懷惠施,無所慳嫉,則四眾之心,常生愛樂,而無嫌恨也。
7、入眾不怯
謂修菩薩行者,既能佈施,而為四眾之所愛樂,故入大眾之中,自無畏怯之心也。
8、勝名流布
謂修菩薩行者,能無所求而行佈施,則人多稱贊,勝妙名聞,流布遐邇也。
8、手足柔軟
謂修菩薩行者,好行佈施,濟人缺乏,能感手足柔軟,相好圓滿之報也。
10、不離知識
謂修菩薩行者,自初發心行施以來,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,獲聞法要,未嘗遠離也。
歡喜與憂悲 文/星雲大師
人的生活,不是喜就是憂;得則喜,失則憂。然而,得,不一定就是喜;失,不一定就是憂。甚至,喜不一定就是好,憂不一定就是壞,例如:年輕的兒女在外偷盜、搶劫,看似有所得,但大禍就將臨頭;現代人所謂「憂患意識」,一時的艱苦,卻能帶來永遠的平安,是以「喜」不一定就是好,「憂」不一定就是不好。
所謂歡喜,要能與人共享共有,所謂歡喜,要能不妒人有;能夠享有無私無我的歡喜,這才是有價值的歡喜。
所謂憂悲,是關懷別人,是關懷道業;所謂憂悲,是不忍社會紛亂,是不忍眾生受苦,這種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的行為,有什麼不好?
歡喜,是人人所追求的,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,不是金錢,也不是名位,而是歡喜。一個人如果有了財勢名位,可是生活過得不歡喜,人生也沒有什麼意義。因此有人以「安貧樂道」為歡喜,有人以「無事自在」為歡喜,有人以「平安是福」為歡喜,有人以「知足常樂」為歡喜。
憂悲煩惱也不一定不好,佛法未興,眾生未度,怎能不叫人憂煩?國事紛擾,人心不淨,才是真正的憂煩!憂煩自己德性不夠精進,憂煩自己能力不見增長;憂煩自己待人情意不夠真實,憂煩自己對人服務不夠貼切。因此,憂煩其實也是仁者之心;能夠「憂道不憂貧」,就是仁人之心的體現!
《岳陽樓記》雲: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」人,固然不可以把歡喜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,更不應只為自己一人一事而歡喜,而應以天下蒼生為念,即使是一個小老百,也應該以一家人的溫飽、平安、和諧而歡喜;應以一社區的鄰居之團結、互助、友愛而歡喜;應以跟隨的老闆、主管、長官之順利、得到利益而歡喜。總之,要以他人的歡喜為歡喜,則庶盡道矣!
「歡喜」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色彩,「歡喜」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希望;沒有歡喜只有憂悲,這是不懂生活;有歡喜也有憂悲,此乃人之常情;能夠「無憂無喜」,則是更高的修養,也是最有智能的處世之道。
般若 文/星雲大師
世尊用21天講完了《華嚴經》中的80卷,講解這部260字的佛經卻用了22年
文 | 星雲大師
世尊第一次講經,所講的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是「經中之經,法中之王」。世尊花了21天時間,講了《華嚴經》中的80卷,接著又花了12年講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是早期佛教經典,再接著講《大乘經》,也就是《方等經》,像《阿彌陀經》《維摩詰經》等等,一共講了8年。然後,他花了22年的時間講《般若經》,由此可見般若的重要性。
當我們把一卷《般若心經》聽完,經過了思維,從聞所成慧,到思所成慧,到修所成慧,以聞思修次第去修持,不要說開悟了,就是有那麼一點超越知識的、常識性的般若,那對人生的看法便不一樣了。
般若對我們有什麼用?
第一,開了般若的慧眼,認清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,也會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。
第二,般若對我們最大的用處,就是知苦離苦。
有了般若,知道哪個是很苦的,就會離開它。
般若帶給我們人生,並不是我有了智慧就能找到一個好的職業,我有了智慧就知道怎麼樣賺錢,我有了智慧就明白怎麼樣做人處事。般若它不同於智慧,有了般若,會找到解脫、自在、安心,會找到自己的生命。
大家來聽《般若心經》,不是來聽哲學的,也不是來聽知識的,要能把般若帶到你們的生活裡面,派上一點用處。
比方般若的思想,有的時候不是一般的,它有時候要逆向來思考,才能把般若找出來。
例如有信徒常常問我:「我們信佛教了,怎樣才能改善生活,讓我快樂一些?好過一點?」
我說:我告訴你幾個方法給你參考。
第一個方法,你要有一個觀念:跟人相處,要你大我小。
我們平時自覺自己很對、自己很大、自己很好,把人家看得差一些。這樣都找不到好的朋友,做事也不方便。對人要尊重,所謂老二哲學,能這樣就容易處事。
第二點,你樂我苦。我們都只希望自己快樂,你痛苦關我何事?可是他痛苦也不一定讓我快樂呀。所以我們要祝福大家都快樂,大家都快樂了,當然我跟著就會歡喜快樂。
一千年前的中國哲學家範仲淹先生的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,是個很有意義的人生。我們也可以說這是般若的人生。
第三點,你有我無。平時我們只要我有了就好,你們沒有關我何事?但是別人沒有,我有也不一定很舒服。大家都有了,我不會沒有的。所以讓人家先獲得,自己慢一點,反而會有所得。
《般若心經》後面的文字也有寫到:「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」,就是以無所得,而圓滿的全部所得,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你要人生過得很快樂嗎?
第四點,你對我錯。
我們沒有般若的想法,總是我對,你們都錯了。一個常常責怪別人錯誤的人,怎麼會有人歡喜他呢?
所以般若的人生,是要有般若智慧的;有一些想法,不是一般世俗的。般若就好像一個人的氣質一樣,有般若的氣質,般若的思想、般若的語言、般若的行動,表現出來,就是般若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。
人世間的快樂、不快樂,不一定是從外面來的,有時候是要靠自己製造快樂,靠自己的般若、自己的觀念,苦的事情也可以把它轉換成快樂。
剛才說要為大家念一部《般若心經》,就是增長能量、智慧、般若、消災、祝福的意思,也希望大家平安。
我很喜歡《般若心經》,它很短,每一個人無論一天怎麼忙,都可以念一卷《般若心經》,兩分鐘,兩百六十個字。
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
2024年1月22日星期一
【星雲大師說】療心
【星雲大師說】療心
2024年1月20日星期六
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
馭心【星雲大師】
【星雲大師】馭心
2024年1月15日星期一
養德 文/星雲大師
Nouvelles publications du fil d’actualité
養德
2024年1月14日星期日
2024年1月12日星期五
「觀自在」 文/星雲大師
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「觀自在」?
2024年1月10日星期三
修行之人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修行之人
修行,含有實習、修養、實踐之意;簡單的說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。宗教本即有信仰與修行的雙重要求,以佛教而言,行者自身欲實現佛陀體驗之境界,而專心精研修養,則稱為「修行」;而實行修行功夫者,則稱之為「行者」。一般來說,我們看到出家人,便說這是修行的人;看到學佛的居士,也說這是修行的人;或者看到吃素的人,甚至看到有道德、有慈悲的聖賢,也稱之為有修行的人。到底什麼是修行之人?有四點看法:
第一、能為眾生說因果:一個人可以不信佛教,但不能不信因果,所謂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」善惡因果是非常科學的理則,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,就不敢為非作歹;有了因果觀念,就不致於亂了自己的生活,亂了社會的秩序。因此,凡是能為人宣說因果道理的人,就是修行之人。
第二、能為眾生解困厄:當眾生有困難、苦厄時,我能幫他解除,就等於他挑的擔子太重了,我幫他分擔一點;他心中的罣礙太多了,我替他分憂解勞。尤其能用佛法讓人遠離無明,讓人解除心裡的煩惱、束縛,這樣的人也可以稱為修行之人。
第三、能與眾生共患難:有的人有福能同享,有難卻不能同當。一個修行的人,當別人有了困難時,應該立刻給予幫助。例如,當別人需要協助的時候,給他一些助緣,陪他共度難關;當別人傷心、失意時,給他一個笑容、一句鼓勵的話,幫助他跨出心情的谷底。像這樣的人,也是修行之人。
第四、能與眾生共安樂:願意與人共患難的人固然難得,有時當別人歡喜快樂時,也要能隨順眾生,跟著大家一起同樂。如果別人歡喜,你卻哭喪著臉,不但自己痛苦,也破壞別人歡喜的心情。因此,當別人快樂時,不能破壞他、嫉妒他、傷害他,而要懂得隨喜贊嘆,懂得助人之興,懂得與大家共安樂,這種人也可稱為修行之人。
所謂「修行」,不一定要每天誦多少經、拜多少佛、做多少功德善事;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,時時做好事、說好話、存好心,隨喜隨緣的助人、與人為善,這就是最好的修行。所以,何謂修行之人?有四點意見:
第一、能為眾生說因果,
第二、能為眾生解困厄,
第三、能與眾生共患難,
第四、能與眾生共安樂。
2024年1月9日星期二
2024年1月8日星期一
偈語 星雲大師解釋
三十三天天外天,九霄雲外有神仙的解釋
星雲大師
三十三天天外天,九霄雲外有神仙;
神仙本是凡人做,只怕凡人心不堅。
──古德
三十三天,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分。佛教認為宇宙中有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,是我們所居住的世間,具有情愛、飲食、睡眠等諸多染欲的生存狀態,以物欲為樂;色界,這裡的「色」,是指物質的形色,色界的眾生雖沒有肉體的情愛、飲食等欲念,仍具有清淨的色質,以禪悅法喜為樂;無色界,是指沒有任何物質狀態,完全清淨的精神世界,這個世界的眾生,以心識住於甚深禪定。
欲界里有六個天,即俗稱的「六慾天」。六慾天里有個忉利天,又稱「三十三天」。三十三天並不是最究竟,也不是最高的,就像一般人常說的「天外有天」。
「三十三天天外天,九霄雲外有神仙」,天人的壽命很長,福祿很多,功德很大,是我們理想中的高人。然而,這些天人、神仙在哪裡?在九霄雲外?或在天外之天?其實神仙也只是人格崇高的有德之士、有道之人,這許多九霄雲外的神仙,不是無緣無故成仙。世上沒有天生的彌勒,也沒有自然的釋迦,彌勒菩薩也要經過多生多劫的修行,才能成就;佛陀之所以成道,並不僅是六年苦行就可以成道,而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磨難,一步一修,千劫千應,才巍然成佛。
「神仙本是凡人做,只怕凡人心不堅」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諸佛都由凡人修成;佛是已覺悟的人,人是未覺悟的佛。佛與人的不同,在於一個已經覺悟,一個還沒有覺悟;一個已經完成自己,一個還沒有完成自己。所以,神仙也是凡人修行出來的。我們理想中的神仙,能幫助人間解除苦難,能給予人間幸福安樂,因此成聖成賢。然而凡人心志不堅,常常隨境界流轉,退失修行的信念;不能堅持成佛的一念,不能忍百苦、耐千憂,希聖希賢就只是人生的海市蜃樓,渺茫無可期了。
這首偈語主要啓示我們:人人都有佛性,佛的世界並非遙不可及。一個人如果心中有佛,眼中所見都是佛的世界,耳里聽聞都是佛的音聲,鼻子所嗅都是佛的氣息,口中說的都是佛的語言,身體所做必定是佛的事,那就是置身於佛的世界了。因此,讓我們從今天開始,都自我期許「我是佛」吧!
·
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九日刊於《人間福報》
2024年1月7日星期日
如何能增進人生的幸福呢?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如何能增進人生的幸福呢
我們都想過幸福快樂的生活,可是幸福快樂不是光想就有,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,才能享受到幸福快樂。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呢?
一、不比較、不計較的平等觀:有些人很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,諸如我有痛苦,為何你沒有?為何你這麼好?為何我如此差呢?一有了比較、計較的心,就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與煩惱。凡事不與人比較、計較,就好像「你騎馬來我騎驢,看看眼前我不如;回頭一看推車漢,比上不足下有餘。」有這種平等心、滿足感,就不會痛苦了。
二、不怨天、不尤人的因果觀:我們經常因為一件事情做錯了,就怨天尤人,怪家裡的眷屬不支持,怪世間的親朋好友不幫忙。如果能有不怨天、不尤人的因果觀,一切都是自作自受,就可心安理得了。
三、不侵犯、不推諉的道德觀:就是對人要不侵犯,對事要不推諉,因為侵犯他人就是犯戒,也就是給人不自由;推諉就是不負責任,就是不敢承擔。
四、不貪求、不瞋怒的修養觀:我們要把貪求的心改成一種善法欲,也就是好的慾望。譬如發奮讀書、發心做善事,而不是貪求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,更不可以瞋恨破壞自己的修養。
五、不自卑、不懊喪的戰鬥觀:人生宛如一個戰場,遇事無須自卑與懊喪,要勇往直前,要當仁不讓。
六、不邪見、不妄動的禪定觀:要培養自主、自尊與自信的性格;面對問題要以智能來判斷,要能「以靜制動」,也就是「如如不動」的禪定觀。
因此,我們要享有一個幸福的人生,應該有:
一、不比較、不計較的平等觀。
二、不怨天、不尤人的因果觀。
三、不侵犯、不推諉的道德觀。
四、不貪求、不瞋怒的修養觀。
五、不自卑、不懊喪的戰鬥觀。
六、不邪見、不妄動的禪定觀。
2024年1月6日星期六
2024年1月5日星期五
禪觀的世界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禪觀的世界
佛教講「十法界」,人有人的世界,天人有天人的世界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也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世界。不但「六凡四聖」各有各的世界,甚至同樣是人,每一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。有的人眼裡只有金錢,他就把自己安住在金錢的世界里;有的人心中只有愛情,愛情就是他的世界;有的人生命中只有功名利祿,所以一生都在功名利祿的世界里奔波忙碌。其實,客觀的世界都一樣,只是各人的心境不同,讀書人有讀書人的世界,禪者也有他的禪觀世界。「禪觀的世界」是什麼樣的境界呢?有四點說明:
第一、是剎那的,也是永恆的。在禪觀的世界里,剎那不算短,劫波不是長。所謂「一念三千」,剎那之間的一念,具足了三千大千世界,一剎那之間就是無量阿僧祇劫,就是永恆。因為在禪者的世界,泯滅了大小、有無、長短、遠近、你我、自他的對待,在禪者的世界里,一即一切,他把法界一切都融會貫通了,因此剎那即是永恆。
第二、是渺小的,也是偉大的。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,在禪觀的世界里,一花一葉、一沙一石,都是無邊的法界。所謂「須彌納芥子,芥子藏須彌」,一般人認為渺小的芥子都能藏須彌,所以禪者的世界里,是渺小的,也是偉大的。
第三、是煩惱的,也是菩提的。一般人認為煩惱是煩惱,菩提是菩提,其實「煩惱即菩提」,沒有煩惱便沒有菩提可得。就如還沒有成熟的鳳梨、柿子,很酸、很澀;但是經過風吹日曬,以及霜雪雨露的滋潤,當它成熟以後再吃,好甜!甜從哪裡來?就是從酸、澀而來。所以,是煩惱的,也是菩提的,菩提不是有另外的別處可求,只要我們把煩惱一轉,就如同轉酸澀為甜蜜一樣,煩惱自然可以化為菩提。
第四、是生死的,也是涅槃的。生死是人生的實相,有生必然有死。一般人害怕談死,其實死並不可怕,因為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,死亡朽壞的只是身體,我們的真如自性,法身慧命沒有生死。所以禪者的境界里,生命是永恆不死的,永遠在涅槃里,永遠如如不動,這才是真實的生命。
禪,是超越對待的,是平等一如的,在禪者的見聞覺知里,沒有長短,沒有大小,沒有淨穢,沒有生滅,所以「禪觀的世界」有四點:
第一、是剎那的,也是永恆的。
第二、是渺小的,也是偉大的。
第三、是煩惱的,也是菩提的。
第四、是生死的,也是涅槃的。
──摘自星雲大師《星雲法語》
2024年1月4日星期四
2024年1月3日星期三
2024年1月2日星期二
居正六方 文/星雲大師
居正六方
星雲大師
為人處世最要緊的,就是照顧好自己的舉心動念。有云「誠於中、形於外」,平常我們心裡想什麼,表現在外的行為就會是什麼。心有煩惱,則顯憂鬱神情;心有歡喜,則露和悅顏色,因此,「居正六方」應當留意。何謂「居正六方」?
第一、正以治心:明朝薛宣在《讀書續錄》裡說:「源清則流清,心正則事正。」所以,心地端正,所作所為才能不昧道德良心。莊子也說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。」一個公正的人,他的用心就像鏡子一樣明亮光潔,因此心不能歪,歪了就不正;心不能邪,邪了就不正。
第二、廉以律己:為人應當用廉潔來要求自己,不義之財我不貪,不當做的事我不做,不該說的話我不說。《五代史‧馮道傳》曰:「不廉則無所不取,不恥則無所不為。人而如此,則禍敗亂亡,亦無所不至。」一個人沒有了清廉,將名譽掃地,綜觀歷代貪官污吏因貪瀆不法而致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,不能不引以為戒。
第三、謙以處事:日常生活中總要和人接觸來往,謙虛的人,往往能夠得人青睞,讓人歡喜接近你;驕傲的人,自大自滿,容易看輕別人,讓人不歡喜接近。莎士比亞曾說:「一個驕傲的人,結果總是在驕傲裡毀滅了自己。」西方哲學家也曾說:「宇宙只有五尺高。」人有六尺之軀,要生活在這五尺高的宇宙裡,頭要低一點,謙虛才能讓做人處世更臻圓滿。
第四、信以接物:歷史上,季札掛劍,對於心中許下的諾言,竭盡所能完成;張良納履,得黃石老人贈予《太公兵法》;嵇康托孤,山濤守信撫育遺孤的故事,在在都是因為誠信而為後人所讚揚。所以對人要有誠信,人家才肯信賴你,倘若經常對人抱持懷疑、不信的態度,別人也將無法信任你。
第五、寬以待人:與人相交貴在與人為善,所以待人應當施以寬厚。孔子曰:「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」一個人想要得到別人的敬重,自己應當先尊重別人。清人袁枚亦云:「聖賢居心,大概從厚。」因此,我們要做一個寬厚的人,事事為別人設身處地,處處給人台階下,而不刁難別人。
第六、敬以承上:孟子曰:「敬人者人恆敬之。」世間上,哪怕只是一個小孩子,都需要受到尊重,更何況是提攜我們的長上呢?父母教養子女長大成人,有養育之恩;師長教授學生知識道德,有教育之恩;乃至主管對屬下的關心指導,有主從的倫理關係。古德亦云:「不敬則事無成。」如果沒有前人的愛護,哪裡能夠成就現在的我們,所以對上應當心存感念和恭敬。
人與人溝通互動,靠的就是心和心的連繫,你用什麼心對人,則人也會用什麼心和你往來,因此當善用其心。什麼是「居正六方」?有六點:
第一、正以治心。
第二、廉以律己。
第三、謙以處事。
第四、信以接物。
第五、寬以待人。
第六、敬以承上。
因果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信因果的人,這些道理必須知道
從因故生天,
從因墮惡道,
從因故涅盤,
是故皆有因。
──《大般涅盤經》
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有它最初的因,切莫小看這最初的一個因,不論生天、墮惡道,或者涅盤解脫,都是從最初的因開始的。就像美麗、芬芳的花朵,也是從當初播下花種而有,這顆花種就是因;一棟房子能興建起來,也是因為有土地可供建築,還有磚瓦、砂石、鋼筋木材的供應,這些都是房子建成的因。
「因」是形成萬事萬物的主要力量,「緣」則是它的關係。比方一棵樹的樹根,是這棵樹的主要力量(因),根部以上的枝葉,就是這棵樹的相關力量(緣)。同樣的,我們能誕生到人間,是因為有生命的來源(因),這個因是主要的力量,再以父母為助緣,才能來到世界上。
世間萬物必須有因緣關係才能存在,如同種子的生長,如果缺少泥土的緣,就不能開花結果,乃至一棵樹,若放在石頭上,樹也不能成長。萬物需要有因與緣的配合,才能存在於世間,做人也要懂得培植自己的因緣。
「從因故生天」,為什麼有的人可以生天呢?因為過去曾種下生天的因緣,故而有生天的福報。「從因墮惡道」,同樣的,會墮入地獄、惡鬼、畜生三塗,也有其墮入惡道的因緣,一切都是自作自受,旁人也救不了。「從因故涅盤」,想證悟涅盤,也要從因地開始,先種下解脫之因。「是故皆有因」,世間一切諸法萬象都有起因。
所謂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眾生害怕受惡果的苦,卻不怕造惡因,而菩薩聖賢很怕「因」不好,因為「因地不正,果招迂曲」。所以,每個人對於自己每一念的「因」,都要謹慎守護,自我審查,勿造惡因,否則將來受惡報時,就悔之莫及了。
人生四諦 文/星雲大師
人生四諦
文/星雲大師
佛教的真理之一「四聖諦」,即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說明生命生死流轉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,目的就是要激發眾生「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」的決心。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里,也有四句真理,可以幫助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,行走安然、自在。「人生四諦」有四點看法:
第一、良藥苦口利於病:有病,必定要吃藥,在《本草備用》一書中統計,味道苦的藥,在所有的藥里佔的比例最多;攻毒治病的藥物中,最具療效的,往往也是最苦而難以下嚥的,所以說「良藥苦口」。可是一般人總是要吃甜的、吃自己歡喜的,明知「良藥苦口利於病」,卻是百般推辭,敬謝不敏,這就是凡夫的愚痴、執著。
第二、忠言逆耳利於行:有時候別人跟我們說話,明知是善意的忠告,可是我們卻不喜歡聽,因為覺得自己顏面掃地、有損尊嚴,甚至有時還會惱羞成怒,甩頭而去。例如,別人叫我改過,我不歡喜;別人叫我向善,我也不歡喜;一聽到別人說我哪裡不健全、哪裡有毛病,第一個反應大多是排斥。這許多忠言雖然逆耳,假如能虛心接受,必定有利於行。它會讓你增加人緣,會讓你做事順利,會讓你往來方便。所以,正直深刻的批評,雖然使人難堪,卻最能讓人反省改過而受益。
第三、澹泊明志利於心:三國時代,諸葛亮教誡孩子:「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,非澹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」在我們的生活里,做人處世、修身養性也是如此。所謂「大廈千間,夜眠不過八尺;良田萬頃,日食幾何?」生活不必追求奢華、享受,也不貪求擁有多少,只要簡單、夠用就好,應該把多餘的與人共享、共有,心能澹泊,自能安穩。
第四、清淨無求利於修:所謂:「人到無求品自高,人到無念便安閒。」要修清淨的道,就是不傷害人,不污染自心;心中無求,自然坦坦朗朗。在《八大人覺經》里提到:「多欲為生死的根本。」人所以有生死疲勞,都是從貪欲而起;如果能清淨少欲,無求、無為,必定有益於身心行為的修正,而離自在解脫的生活,也就為期不遠了。
《三國志》說:「夫良藥苦口,惟疾者能甘之;忠言逆耳,惟達者能受之。」《戰國策》齊策里也說:「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,清淨貞正以自虞。」能以這四種真理在生活里實踐,行走在這個人生的道路上,必能「去處盡通」。因此,「人生四諦」有四點:
第一、良藥苦口利於病,
第二、忠言逆耳利於行,
第三、澹泊明志利於心,
第四、清淨無求利於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