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31日星期一

如何修出平常心 文/星雲大師

 如何修出平常心

星雲大師 


什麼是平常心?有一次,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:「和尚修道還用功否?」禪師答道:「用功。」有源問:「怎麼用功?」大珠慧海說:「饑來食,困來眠。」有源又說:「所有的人都如此,怎麼算是用功呢?」大珠慧海回答:「那不一樣,他們吃飯時不肯好好地吃,百般思索;睡覺時不肯好好地睡,千般計較,所以不同啊!」


如何有平常心?


1、得財不喜是平常心


人之性,在有所得;老年得子,貧時得寶,寒時得衣,饑時得食,都喜不自勝。有所得不禁歡喜,此乃人之常情,但是有修養的人,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,錢財有無,在他看來不是很重要,所以得之不喜,失之不憂,這就是平常心。


2、失利不憂是平常心


世間上,好事不常有,難堪事則經常發生。有的人生意經營不善,失利了;股票崩盤,失利了;甚至銀行也會關門,大公司也會倒閉。失利時,有人想不開,煩惱憂慮,有人看不開,情緒失常。


所以佛法講「有日要思無日時」,得財固然是好事,失利也是常事,何必太計較?只要有信心,一切都可以再來,這就是平常心。


3、享譽不驕是平常心


人在無所得時,尚能保持一顆平常心,一旦享有榮耀名位時,就不容易有平常心了。例如體育競賽,勝不驕,敗不餒,就是平常心;創業時,享譽不驕,受辱不計,就是平常心。


歷史上,韓信不計較「胯下之辱」,所以能成就大事,這就是平常心。


4、受謗不惱是平常心


一個人受到別人的譭謗,叫他不氣惱,非常不容易。尤其感覺委屈冤枉時,更如火上加油,心生嗔念,甚至與人拚得你死我活,不肯罷休。


假如受謗時,能自我反省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;被人冤枉了,心想這是為自己做一警惕,不懷嗔恨,仍能如如不動,那就是平常心。


有了平常心,有所得時就不會過分貪求;有所失也不會過分煩惱;有了榮耀,看成是大家的成就;受到譭謗,反而覺得受到了教益。能以平常心處世,人生何處不春風?


保有平常心的四種方法,提供大家參考:


得財不喜是平常心。


失利不憂是平常心。


享譽不驕是平常心。


受謗不惱是平常心。



禪林寶訓



 

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

心平氣和之方 文/星雲大師

 心平氣和之方


文/星雲大師


人,處於順境時,容易心平氣和;一旦面對逆境,就難以平心靜氣了。心平氣和不是用在安寧閒暇之時,而是用在緊急危難之間。當大將在前方指揮,能夠心平氣和,則能理智清明,安然篤定;商人在商場上,利害交關的時候,能夠心平氣和,處之泰然,則必有所得。現在的青年學子,每遇考試時,若能心平氣和,就會有好的成績;警察處理違警事故時,如果心平氣和,則能獲得人民的尊重。


心平氣和是做人處事的最大修養。如何才能在人際往來之間,讓自他都能保持心平氣和呢?有四點意見:


第一、遇人爭執鬥爭時,沒有偏頗:人常常在與朋友、親戚、鄰居,甚至家人發生意見不合時,因為一句話而爭執不休,因為一點利益而相持不下。如果你正處在爭執、鬥爭當中,該怎麼辦呢?最要緊的是不可以偏頗,你幫這一邊,另一邊的人會不歡喜;你幫了那一邊,這一邊的人也會不高興。最好是保持公正、公平,不要偏頗,才不會招致怨恨。


第二、遇人衝動粗暴時,心存和善:我們在社會上做人處事,常會遇到一些朋友、親戚,他很衝動、粗暴。當你面對一些凶惡、不和善的人,該怎麼辦呢?你不必跟他半斤八兩,最好的方法就是心存和善。他情緒不佳,他動粗,我體諒他,我不動粗,我心裡非常的和平、善良,如此就能決解問題。


第三、遇人執著不解時,不強進言:有時候我們遇到別人在爭吵,雙方僵持不下,彼此都很堅持,不肯和解。這時你不要硬充和事佬,不必強要替他們排難解紛,甚至想要拉攏他們和平。因為人在氣頭上,再好的道理他也聽不進去,正是所謂「不可理喻」。所以如果你想進言,一定要等他們冷靜下來以後,這時從旁委婉的分析,或許能發揮勸解的效果。


第四、遇人是非不明時,保持沈默:當別人有了紛爭,你一時沒有弄清楚來龍去脈,不知道究竟誰是誰非,這時最好保持沈默。等到實際瞭解情況,知道事故的原委以後,再去調解、幫助,才不會弄巧成拙,甚至幫了倒忙。


人要爭氣,不要生氣,生氣不能解決問題,心平氣和才能開發智慧,有智慧才能找出解決之道。


所以怎樣做一個「心平氣和」的人?有四點意見:


第一、遇人爭執鬥爭時,沒有偏頗;

第二、遇人衝動粗暴時,心存和善;

第三、遇人執著不解時,不強進言;

第四、遇人是非不明時,保持沈默。



2025年3月29日星期六

明的重要 文/星雲大師


 

人我之忌 文/星雲大師

 人我之忌

文/星雲大師


人要有所作為,必須發大心、立大志、行大願,摒除一切人我是非,則周遭的一切都可以變為成就我們的因緣。至於如何才能圓融人際關係,首須注意與人相處之忌,有四點說明?


第一、攻人之惡毋太嚴: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,也沒有永遠不犯錯的人。當別人有了過錯、缺點,或是不良習慣時,我們要糾正他、規勸他,但不能過分嚴厲的指責他、攻擊他;太過嚴厲,則如同惡狗,你打牠,牠更咬你。所以「論人之惡勿太過,要思其堪受」;凡事留一點餘地給人,這也是做人應有的厚道。


第二、教人之善毋太高:人類文明所以能不斷進步,是因為有教人的胸懷,才能把經驗傳承下來。但是有的人熱心過度,一心想把自己所能傾囊相授,例如教人計算機、打字、音樂、繪畫等。甚至要求人要有道德、有慈悲,要如何做人、處事等等。教人本來是很美的善事,不過「教人之善勿過高,當使其可從。」你要求得太高、太多,他做不到,就覺得很辛苦,甚至感到厭煩,乾脆不學了。所以諄諄善誘,因材施教,這是教人之道。


第三、稱人之是毋虛偽:稱贊別人是一種美德,但贊美要得體,不能過分,不能虛偽,否則反而令人有一種被諷刺的感覺,不但適得其反,甚至還可能被譏為拍馬屁。例如對於一個很有慈悲心的人,你就直接贊美他很慈悲,而不要說他很有智慧;對於一個長相平凡的人,你可以稱贊他很有氣質,但不一定說他很美麗。所以稱贊要恰如其分,要出於真誠,千萬不可虛偽。


第四點、責人之非毋武斷:世間上的是非、好壞、對錯,並非全然絕對的,有時候因為立場不同,對同一件事就有炯然不同的看法和見解。所以當我們責備別人的不對時,千萬不能太武斷,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判斷是非,何妨換一個立場想一想別人,也想一想自己。一個能舉千斤之重的人卻不能自舉其身,這是明於責人、昧於恕己者最好的例證。


「知人之過易,明己之過難;責人之失易,省己之失難。」人我的相處,以不違情理為自然。


能夠處處不攪人我,自然沒有是非。所以與人相處當思四忌:


第一、攻人之惡毋太嚴。

第二、教人之善毋太高。

第三、稱人之是毋虛偽。

第四、責人之非毋武斷。



2025年3月25日星期二

佛教與感應 文/星雲大師

 佛教與感應

文/星雲大師


感應,可以說是所有宗教信徒一致希望得到的體證。然而感應處處有,希求卻是不可得。因為佛教認為感應是自然理則的運行,是不假外求,自然而有的,若不如是,都是顛倒妄想的魔境。


說起感應,真是隨處都有,因眾生有善根感動的機緣,佛乃應之而來。有道是:「木有本,水有源。」宇宙世間萬事萬物成敗得失,都有它的理則存在。例如:木有根則榮,根壞則枯;魚有水則活,水乾則死;燈有膏則明,膏盡則滅;人有信則立,信喪則敗。既然萬事萬物成敗得失,有無好壞,都有其必然運行的因果理則,當然「感應」也必有感應的原理法則,然而什麼是感應的原理法則呢?


一、因果是感應的原理:俗語說: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」下什麼因,必然得什麼果,這是絲毫不差的因果感應。所以說:「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又《無量壽經》雲:「天地之間,五道分明,恢廓渺冥,浩浩茫茫,善惡報應,禍福相承。」即是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因果感應。


二、緣起是感應的原理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」的緣起法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之哲學、思想的最大特徵,同時也是宇宙間一切事物萬法生起、還滅的感應之一。以有情眾生生命的流轉來說,生命不是造物主所創造,而是由我人的一念「無明」生起,而感應緣「行」、行緣「識」、識緣「名色」、名色緣「六入」,以至於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若能一念覺照,了知「緣生萬法生,緣滅萬法滅,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無我」的諸法實相,就能頓破無明,掙脫生死的牢籠。


三、信心是感應的原理:《華嚴經》雲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有信心,才能成就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。譬如欲獲得世間的財富,必須要有信心的手才能獲取;欲越過遼闊的江海,要有信心的船才能到達彼岸;豐碩的果實,要有信心的根才能生長。因此,信心是我們的力量,是我們無限的寶藏。


元朝中峰國師開示修行淨土法門的行者:「夫淨土之為教也,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,攝取十方一切眾生,凡具信心者,皆得往生。信者信有西方淨土,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,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。然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,要信唯心自現,感應道交,究竟非從外得,如是信者,是為真信。」即是說明信心的重要。


四、無住是感應的原理:當五祖弘忍大師為六祖惠能講《金剛經》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六祖惠能豁然開悟:「何其自性本自清淨!何其自性本不生滅!何其自性本自具足!何其自性本無動搖!何其自性能生萬法!」又雲:「於一切法不取不捨,即是見性成佛道。」唐朝張拙開悟詩偈道:「光明寂照遍河沙,凡聖含靈共我家。一念不生全體現,六根才動被雲遮。斷除煩惱重增病,執著真如亦是邪。隨順世緣無罣礙,涅槃生死等空華。」所以「一念無住」即一切功德具足,當下即能與我人的自心本性感應道交。


──《星雲大師全集62‧佛教叢書21》



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

無情雙絕





無情雙絕

在無情無義的人眼中,只有利益,没情義可言。而這種人的手段大約有兩種:


第一,他只要發現某種權利地位、利益,合乎自己的需要,則任何擋住他得到此利益的人,都是他的眼中釘。不管這個人以前對他有多大的情份,如何的幫忙他,照顧他;也不管這人是我的親友、師長。不但不報答恩惠,而且不講情,不講義,不講道德地來攻擊他,誣蔑他。毫無證據的事,也可以誣蔑得像真的一樣。目的就是去之而後快,其居心之狠毒,令人寒心。


第二種手段,為了達到私利,這種人會用盡心機地說一些好聽的話,來博取人的歡心。事事遷就,種種順從,表現得忠懇無二,情義十足的樣子,以令人人歡喜、滿意,使人引以為親信,事事倚仗,樣樣秘密告訴他。等到時機一到,他才絕情絕義地露出兇惡貪狂的真面目。


因為他如果不事先使你歡喜、滿意,就無法將爪牙、尖喙深入你的利益的核心。為了佔取廣大的便宜,他才用此長遠深入的謀略。


在得到利益之前,他可以忍受無以計數的虧;吃無以計數的苦;受無以計數的委屈;說無以計數的好聽話;流無以計數的懺悔的、同情的、感恩的假眼淚。目的在騙取你的心;你的情;你的信任。實在說來,這些忍辱受苦,忠實義氣,完全違背良心、道德。目的都是為了貪得大利。這種虛偽陰狠之人,由於居心在利,任何大德大慧,大光大明的道理一絲一毫也打不進他的;任何圓滿柔和的教化也毫無效用,其陰謀之冷酷、深廣令人不寒而慄,如在冰宮。


看到這種類性的人,方才悟知:為什麼陰間有寒冰地獄;為什麼世間有長嘴的鳥;為什麼在大好的晴日之下會突降大災難?也才悟知:為什麼禪宗的修行要人當下即是。因為無論什麼善德的表演都是不契性德,無法成就的;只有問自己當下的心真正有德才能與佛相應。


但願所有有心入佛門的人,先將人道基本的道德,情義修好。時時反躬自省:「我真心待人嗎?我真心敬師嗎?我真心禮佛嗎?我有一絲絲人性嗎?」


更願所有修行的大德,修好情義道德;也認清假情假義的人,莫為其虛偽的道德、情義、修持所朦騙,以免失敗,又無功德,否則實在既無福德也無智慧。


恭錄牟尼季刊第四十六期p78

恩師 典璧尼嘛仁波切講述

所有圖文,歡迎自由轉載分享, 感恩功德無量。


保健之道 文/星雲大師

 【星雲大師對你說】保健之道


這是十分奇異的現象!時代愈文明,人類應該更健康才是。但是縱觀今日的世間,醫學科技愈進步,難治的疾病就愈來愈多。仔細想來,或因人類只知醫「病」,既未將真正的病根尋找出來,也沒有將身、心、靈看作一體來保健。

 

 

  有人把健康比喻為「一」,把家庭、愛情、事業…等等,比喻為「○」。有了「一」,一切的「○」都變得有價值;只有「○」而沒有「一」,所有的「○」都失去了作用。這個比喻很有道理,與古人所說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,有相同的意義。另外,在自我精神層面上的保健,也要注意到四點:

 

 

  第一、不急躁,寧靜可以致遠:古時候常聽到巡更之人,一面敲著鑼,一面沿著街道大聲的提醒大家:「天乾物燥,小心火燭。」在自然界乾燥之時,容易「星火燎原」引起火災;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太過急躁,同樣也很容易「心火燎身」。心中一急躁,情緒立即衝動,身體來不及應變,引起肌肉緊繃,氧氣無法到達,身體機能運轉不靈光,因此容易致病。

 

 

  所謂「靜如處子,動如脫兔」,身心時時維持寧靜,精神容易昇華。再者,人在寧靜之中,眼光能看得遠,心胸能放得開,生命層次自然也跟著提升。

 

 

  第二、不發怒,心平可以氣和:想要身體健康,內心首先要修養得平和,對人能夠體諒,對事能夠隨緣,對物要能愛惜。想要健康就不能常常生氣,因為生氣容易損傷精神。多年前曾有科學家實驗,人一旦發怒,全身的血液都會產生劇毒。人不要時時準備操控他人,那樣只有與心境平和的修養背道而馳。能控制自己,理性時時都能戰勝情緒,逐漸的能夠做到心平氣和,這也是延年益壽的一種秘訣。

 

 

  第三、不壓抑,隨緣可以自在:遇事缺乏處理的智慧,客觀環境又不容許發洩出來,這樣日積月累下來,太多的壓抑,必定一發不可收拾。滯鬱之氣需要化解,苦悶需要找到管道來疏通。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為你排解,可以交給悠雲、流水、虛空,或是向佛菩薩傾訴;等內心能看得更遠了,自然凡事都能歡喜接受。歡喜與接受,這都是增加生命養分的好方法。所以不要以壓抑來處理內心的不滿,而要朝光明面來看事情,才能過得隨緣自在。

 

 

  第四、不幻想,踏實可以進步:「幻想」與「夢想」不同。「夢想」是一種遠景,只要積極有計畫、按部就班的去實踐,許多夢想都能成為事實。

 

 

  但「幻想」的人,只想一些不可能實現的假象。或是儘管想得天花亂墜,卻不肯付諸行動。「幻想」既勞心又使人脫離了現實,到最後甚至得了「幻想症」,何苦呢?還不如把握住現在,安安份份的,該吃飯的時候吃飯,當睡覺的時候睡覺,應辦事的時候辦事。生活在現實的人生當中,凡事處理得好,進步就容易了。所以「保健之道」有以下四點:

 

 

  第一、不急躁,寧靜可以致遠。

 

 

  第二、不發怒,心平可以氣和。

 

 

  第三、不壓抑,隨緣可以自在。

 

 

  第四、不幻想,踏實可以進步。



生活的佛教 一日之要 文/星雲大師

一日修來一日功,一日不修一日空;

真正修行在日常,   佛道本在生活中。

巴黎佛光山 星雲大師墨寶

有句話說:「一日修來一日功,一日不修一日空。」同樣的一天,有的人精神飽滿,日子過得很充實;有的人萎靡不振,整日無所事事。同樣的一天,以不同的態度面對,收穫就有不同。所以,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訂定目標,管理好每一天的生活。「一日之要」有四點:

 

  第一、一日之行要記錄: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,過了就不再回頭,如果不立即用文字記下,往往就平白消逝了。透過寫日記,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,並作為自我的教育。寫日記不是記流水帳,可以做重點摘要,或記錄自己的慚愧、改過、精進、慈悲等等。經常寫一些與善相應的日記,久而久之,言語舉止也就能與善結合了。


  第二、一日之事要反思:詩人海涅曾說:「反省是一面鏡子,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楚照出來,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。」夏朝諸侯有扈氏起兵叛變,大禹派兒子伯啟前往抵抗,打了敗仗。伯啟的部下想要反攻,伯啟不贊成,他說是自己的德行不夠,應當先反省、改過。從此,伯啟任用賢能並自我策勵,有扈氏得到消息,不但不敢舉兵侵犯,反而帶兵歸順。所以,透過反求諸己,找出錯誤的原因,才能修正自己的行為,否則錯誤一再循環下去,後果不堪設想。



  第三、一日起居要正常:健康是一切的基礎,人一旦失去健康,什麼都是空談。有的人為了賺錢日夜打拚;為了課業苦讀至三更,生活作息弄得晨昏顛倒,時間一久不但降低效率,還使身體不堪負荷,何苦呢?生活起居能正常,三餐定時,不過勞或過逸,才能擁有健康亮麗的人生。

  

  第四、一日說話要歡喜:有的人一開口,就讓人歡喜好幾天;有的人一說話,就讓人心情低落。因此,我們說話要有分寸,要多說歡喜的話,少說悲觀的話;每天多說一些歡喜的話,不但激勵自己也鼓勵別人。而且,常說歡喜的話還能促進生活喜悅,化解嚴肅緊張的氣氛,何樂而不為?

 

 

  美國富蘭克林說:「愛惜生命的人,不可以浪費時間,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元素。」時間是寶貴的,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,如何讓這二十四小時過得充實有意義?「一日之要」有四點:
  

  第一、一日之行要記錄。
 
  第二、一日之事要反思。

  第三、一日起居要正常。
 
  第四、一日說話要歡喜。

摘自 佛光山資訊中心 


自我 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】

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】


自我觀照,反求諸己;

自我更新,不斷淨化;

自我實踐,不向外求;

自我離相,不計內外。

  

凡事要多多反求諸己,寬以待人。自己的心要不斷地更新,不斷地淨化。我們的煩惱雖多,但今天除煩惱,八萬四千煩惱總有消除的一天。


為人處事與修行都要靠自己去實踐,要自己守信、守時、守分、守約,不向外覓求。


世人太執著於相,太愛在表面上、語言上、小事上斤斤計較。因而我們要離一切相,離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不被迷惑,不計勝負,進而臻於安身立命的境界。唯有自我的體悟,方能對人生有更加清明的領會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巴黎佛光山 星雲大師墨寶


2025年3月22日星期六

人命如燭 文/星雲大師

 人命如燭

文/星雲大師


人命無常,喻如轉燭,

一息不還,便同灰壤。

──《慈悲三昧水懺》


《慈悲三昧水懺》裡有四句偈,值得我們深思:「人命無常,喻如轉燭,一息不還,便同灰壤。」這是什麼意思呢?


「人命無常」,人有了性命才能在世間生活存在,一旦失去性命就死了。所以人掉到水里,會高呼「救命啊─」,因為怕死;遇到危險,也會大喊「救命啊─」,因為怕被人傷害,但是「今日脫下襪和鞋,不知明日來不來?」今天上床睡覺了,不知道明天還能不能起得來?甚至吃飯時,一碗飯還沒吃完,人就去世了,所以人命是很無常的。


人命像什麼?人命就像蠟燭一樣。當蠟燭點亮時,它燃燒自己,照亮別人。然而,這個光亮也不是恆常不滅,它終究會慢慢燃盡熄滅,所以要好好珍惜這一點燭光,好好愛護自己的生命。


「一息不還,便同灰壤」,過去常有人問生命在哪裡?是在七十年、八十年的時光中嗎?不是。是在三年、五年之間嗎?不是。是在每日早晚之間嗎?也不是。那麼生命究竟在哪裡?就在呼吸之間。當我們一口氣上不來時,生命就沒有了。所以,人在一息尚存的時候,就要把該做的好事做好;該說的好話說了。


人的心識就如同一座倉庫,當一個人多做好事、多行善事,等於把這些好的東西、好的功德、好的種子收藏起來,將來會有用處。反之,如果光做壞事,心識的倉庫裡沒有絲毫的功德,等到一口氣上不來,生命消逝如灰壤一般,那就十分可惜了。


所以,這四句偈提醒我們,人命無常,人命也很寶貴!希望大家好好善用這寶貴的生命,把對人間該應盡的責任盡了,把對人間所發的願心圓滿了,將有限的生命,發揮無限的價值,不要等到「蠟炬成灰」,那就後悔莫及了!



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

參學瑣憶



 

君子之道 文/星雲大師

 【星雲大師對你說】 君子之道


君子的行為是怎樣呢?一個有道德的君子,他的所說、所做處處都會為人設想,不會有無理的要求,更不會強制你的行為。他尊重每個人的人格特質,包容異己,所以君子是有德之人,隨順自然,量才為用。「君子之道」有四:

 

  第一、君子不責人所不及:人有賢愚不等,能力大小不一,等於五個手指頭伸出來,自有長短功用。團體當中,相當有能幹者、不能幹者,能力大小分別,不責人所不及,不任意責備他人。學問不如我者,能力不如我者,鼓勵提攜,給予他尊重,給予他讚美,給予他包容,這才是有德的君子。

 

 

  第二、君子不強人所不能:一個君子自我要求以身作則,力行身教,不會勉強他人做不想做的事,或做不到的事。好比有人不會講話,逼他上台教書;不會唱歌,叫他開口唱歌;不會畫畫,要他拿筆作畫,這都是強人所難!人並非萬能,包容他人的不能,尊重啟發他人的能處,這是君子令人讚佩的美德。

 

 

  第三、君子不苦人所不好:君子具有寬恕之美,對自己要求嚴苛,盡量滿人所願,對別人則隨順因緣,不帶勉強。君子處人,不勉強好靜者逛街買市,不勉強木訥者開口暢言;喜歡大自然的人,邀約他遊山玩水;愛好藝術的朋友,提供相關訊息,適其性情,隨其所好予以安排,不要求他人做不歡喜之事。

 

 

  第四、君子不藐人所不成:一個有德的君子,知道每個人各有其特質,各有其司所要,因此他不輕視別人,藐視無成。他看人之好,不看人之缺,知道世間之人,必有一處長於自己,如《法華經》常不輕菩薩所說:「我不敢輕視汝等,汝等皆當做佛。」人人皆有佛性,即便是燒火掃地者,也會有強過我之處,因此,君子不看輕一人,不藐視一人。這四點「君子之道」,也是吾人生活中與人相處之道。

 

 

  第一、君子不責人所不及。

 

 

  第二、君子不強人所不能。

 

 

  第三、君子不苦人所不好。

 

  

  第四、君子不藐人所不成。



人生最大 文/星雲大師

 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 

人生最大的過失是侵犯,

人生最大的困擾是是非,

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,

人生最大的勇氣是認錯。



修心 文/星雲大師

 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桌椅壞了要修理;房屋、水電壞了,也要修理;如果心壞了,被貪慾、無明、傲慢給矇蔽了,怎麼能夠不修理呢?要如何修心?以慈悲喜捨,禪淨戒行來對待,才能修心。



2025年3月20日星期四

心的造業 文/星雲大師

 星雲大師:心的造業


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,心是我們的主人,心是我們的領導。你看,心叫眼睛看,眼睛就去看;心叫耳朵聽,耳朵就去聽;心叫嘴巴說話,嘴巴就說話。心是我們的主人,它要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聽命從事;因為我們管理不了自己的心,任由心意起惑造業,這是很可怕的事。「心的造業」,有四點:


第一、無心傷人是罪過: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說話得罪了人,做事傷害了人,他總是解釋說:「我是無心的!」但是「無心」就能推卸責任嗎?試想,今天如果你殺了人,別人人頭落地了,難道能夠因為自己無心,別人就該倒楣;因為你是無心,就能殺人無罪嗎?所以「無心」不能當成藉口,無心傷害人從法律上講,過失殺人、誤會殺人,罪過比較輕;但是從因果業報來看,殺業還是存在。所以吾人平時應該謹言慎行,不可以無端得罪人、傷害人、侵犯人,否則即使是無心傷人,也是罪過。


第二、妒心害人是缺德:「見不得別人好」,這是人的劣根性。有的人因為嫉妒別人好,嫉妒別人有,嫉妒別人能幹,嫉妒別人升官發財,因此就想方設法去打擊別人、陷害別人。如此妒心害人,不但有罪過,而且是沒有道德的行為。


第三、瞋心殺人是惡毒:佛經說:「瞋為毒之根,瞋滅一切善」,因此「學道先須不要瞋,瞋心未斷道休論。」一般說來,人在受苦,或遇到逆境時,容易生起瞋心。有的人瞋心一起,便隨意罵人、打人,甚至殺人,這時內心毫無慈悲心、憐愍心,只有瞋火攻心,於是再惡毒、再毒辣的事都做得出來,這是很可怕的事。所以佛經又說:「瞋心什於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。劫功德賊,無過瞋恚。」


第四、疑心誤人是愚痴:懷疑和誤會,很容易在人際之間築起一道無形的牆壁,最能破壞情誼。一個疑心病重的人,往往由於缺乏自信,因此常常對人生起疑心,經常錯怪別人、誤會別人。如此多疑之人,即使是最親密的夫妻,日久感情也會出現裂痕,可以說傷人又傷己,實在愚痴、無智之極。所以做人要明理,對己要有自信,對人要有誠信,這是做人成功的要件。


人之心,可好可壞;好心很可貴,壞心很可怕。我們平常講「管理」,不是要管理別人,而是要管理自己,尤其要管理好自己的心,否則任由我們的心胡亂造業,實在可怕。「心的造業」有四點:


第一、無心傷人是罪過,

第二、妒心害人是缺德,

第三、瞋心殺人是惡毒,

第四、疑心誤人是愚痴。

──摘自《星雲大師全集‧星雲法語》




2025年3月18日星期二

觀世音菩薩聖誕


 

七難

  七難脫險

〈普門品》在「觀聲救濟」項目,便一共舉出了七種災難—火難、水難、風難、刀杖難、惡鬼難、幽繫難、險路難,此即〈普門品〉著名的「七難」。「七難」說的是身體遭遇的災難,經中又說人們心裡的貪、瞋、癡三毒,只要念觀音菩薩就能脫險解毒。聖嚴法師說:「七種苦難只是代表,其實觀世音菩薩是有求必應,所有的苦難都會救濟。」




三毒

 贪、嗔、痴:又名三毒;指毒害出世善心的三种烦恼──贪、嗔、痴。又作三火、三垢、三缚。

贪,是一种染着的心理。所谓染着,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。贪的表现形式很多,吝啬就是其中之一,贪财的人,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,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。骄慢也是其中之一,自恋的人,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,觉得高人一等。谄曲还是其中之一,因为贪着别人的财富地位,就去溜须拍马,阿谀奉承。

嗔,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,也有很多表现形式。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,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,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。

痴,是愚痴,如不明事理,不知因果法则,不了解无常、苦空及解脱之道,都属于愚痴的表现。

据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十一载,有利益我者生贪欲,违逆我者生嗔恚,此结使不从智生,从狂惑生,故称为痴。此三者为一切烦恼之根本,荼毒众生身心甚剧,能坏出世之善心,故称为三毒。三毒有正、邪之分,如诸佛净土仅有正三毒,无邪三毒。又大藏法数卷十五区分二乘及菩萨各有三毒,二乘者欣求涅槃为贪欲,厌离生死为嗔恚,迷于中道为愚痴;菩萨广求佛法为贪欲,呵恶二乘为嗔恚,未了佛性为愚痴。



去三毒 文/星雲大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