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31日星期日
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
三聚戒
三聚戒是什麼意思﹖
三聚戒是 (一) 攝律義戒、(二)攝善法戒、(三)饒益有情戒。現在把它分開來說,作詳細解釋︰
(一) 攝律義戒︰就是不可造違犯過失的行為,例如殺盜淫妄的事情,千萬不要造。
(二) 攝善法戒︰就是應該做有益世道人心的事情,例如有同情心,負責任,做公益服務等。
(三) 饒益有情戒︰有情是眾生,就是對眾生要照顧,令他們有利益。
【🍀好願連連🍀】南無 🐘普賢菩薩💗
【🍀好願連連🍀】南無 🐘普賢菩薩💗
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四者懺悔業障,五者隨喜功德,六者請轉法輪,七者請佛住世,八者常隨佛學,九者恆順眾生 ,十者普皆回向。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:http://t.cn/Rm21b1q
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
大悲咒全文翻譯
大悲咒全文翻譯
歸命三寶。歸命聖觀自在菩薩、摩訶薩、大慈悲尊者。
唵 一切施無畏的尊者,給予救度。歸命禮拜此聖觀自在青頸尊者。歸命賢善、順教心髓的大光明,會使一切有情具有無與倫比的無貪嚴淨。即說咒曰:觀自在、大慈悲、蓮花心的菩薩、摩訶薩,請以離一切垢、大自在心的作業,辦妥一切事。聖尊,大聖尊,能持法,甚勇猛、而慈悲光明自在的尊者,最勝離垢的尊者,最勝解脫的尊者,遵行教語本誓!王者證悟成覺,道心堅固者則歡喜。兼具堅固與摧破,作法則無垢堅固,隨入心髓,摧破諸障。堅固勇猛的尊者!祈請流出不死靈藥的甘露,成就覺道。
具大慈的覺者,賢善,堅固利益眾生的尊者!祈望您的名聲,望有祥福。會成就!望有祥福。大成就!望有祥福。得成就禪定大自在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賢愛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上妙遊戲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愛語第一義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一切大成就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持用降魔投環、無有匹敵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紅蓮華業成就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賢首聖尊者!望有祥福。本有英雄威德的尊者!望有祥福。歸命三寶,歸命聖觀自在!望有祥福。
祈令我成就真言句文順利圓滿。
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
觀自在的意義.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觀自在的意義
「人人都有觀自在,何必他方遠處求?」
「觀自在」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,意思是說,只要你能觀照自己,你能認識自己,你就可以自在了!
例如,你觀照他人,能夠「人我不二」,你怎麼會不自在呢?你觀照境界,你不要「心隨境轉」而能「心能轉境」,你怎麼會不自在呢?你能觀事,事情千般萬種,我只求簡單,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?我觀道理,道理玄妙莫測,我只以平常心論道,又怎麼會不自在呢?我能觀心,心意千變萬化,我只以平常心對之,我又有何不自在的呢?
自在,自在!自在處處求,原來只要我心自在,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!
人生在世,如果有錢而活得不自在,人生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。偏偏人在世間上,「有」就是有罣礙,就是有煩惱,因此有許多人有金錢「有」得不自在;有家庭「有」得不自在;有愛情「有」得不自在;有名位「有」得不自在。因為「有」,所以不自在。
有權力的政治人物,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,他搔首弄腮,一付不自在的樣子;有錢財的企業家,當金錢周轉不靈時,萬般苦思,一付不自在的樣子。
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世間的財富名位,而又能夠自在,當然最好;如果不能,與其「擁有」而不自在,何必擁有那麼多呢?人生世間,所圖的不就是一個幸福解脫、快樂自在嗎?
你看,兒童從小受父母管束,他就覺得不自在;婦女嫁人,受公婆要求,她也覺得非常不自在;服務社會,各種職業,感到不勝任、不能稱心,他就不能自在了。
所以,人生的意義,能在「自在」中生活,最為成功。
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嗎?你在功名富貴之前能自在嗎?
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嗎?你在因緣果報之中能自在嗎?
你如果活得不自在,再多的事業,再多的財富,也只是增加負擔,增加束縛而已呀!你如果能在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的「八風」境界裡,都能不為所動,你自然就能自在解脫了,那個時候,你不就是「觀自在」了嗎!
2024年3月25日星期一
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
2024年3月17日星期日
念《心經 》的九個層次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丨念《心經 》的九個層次
《般若心經》全文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;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;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;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羅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無上咒,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諦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作者丨星雲大師
《心經》中的第一個層次
生命能量主要分布在腦和脊椎,其70%-90%集中在海底輪和水輪。
通過打坐及冥想調息將此生命能量沿中脈提升並集中至月輪時,松果體內就可觀見一個明亮的性光團。
此稱為月、佛性、自性或自在。月明後方可行觀,叫自性觀。在入定後所觀見的自性就是自在菩薩。這是《心經》修行密法的起點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二個層次
菩薩觀是已經進入大觀的神通,已成就了三魂合觀。大觀時見到了什麼?五蘊皆空!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破了肉身的「我」。若五蘊不空,依墮落生死輪回苦。只有悟到蘊空法的人,才可以度過一切苦厄。如把度理解為觀音來度人救苦不是《心經》的本意。佛不度人人自度,行至菩薩觀才能自度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三個層次
《心經》里舍利子密意是表示一種特殊的生命形態。脫離人體遁入虛空靈界的自性就叫舍利子。它是自性本空,亦色亦空,色空不二。舍利子出現後你的修行就會進入色空同觀。人的六根六識也是互相神通妙用,此時的「真我」是無眼能看(天眼通),無耳能聽(天耳通),無腳能行(神足通),等等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四個層次
又來舍利子,諸漏已盡,修到此時已成就了漏盡通,以歸寂滅。此時修行者若打算捨棄人身出三界,回歸法界外,自在更無憂,獲得真舍利子。
如若不明白,也不要再問了,還去靜坐吧。照見五蘊實無所有,自然入空。既得入空,其法亦空。無生死可斷,無涅槃可證,此即等覺、妙覺之境界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五個層次
修行到層次終於明白"真我"的體性了:
(1)永恆性;
(2)不染性,生命載體不能沾染它;
(3)虛空性,陽光電光可以穿過它,但不相溶;
(4)靈性,無所不知;
(5)獨立性,既可與宙心相溶充滿宇宙,又可飄移出而獨立存在;
(6)依附性,可依附在動物植物人身上而成為其主宰,也可離去另尋載體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六個層次
修到第五層次是人空法不空,自性溶入光的海洋,是很多佛門弟子誤認為的最高境界。
問題在於這個所謂的最高境界其實並沒出三界,而僅是在三界內寂滅了,誤以為涅槃當佛去了。
修行最危險的就是到第五層次而止觀止行。第六層次要繼續前行,日夜精進,得無所得,自性清淨,無得無失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七個層次
修行到此成了人法俱空,無人無法了,溶入光的海洋而無智無得的永恆散解。但是生命並沒有消失。了得人空名曰菩提,了得法空名曰薩埵,人法俱空名曰妙覺。果行圓滿,得四果阿羅漢位,入第七密度世界。轉凡成聖,悟佛三昧,無師智,自然智。繼續精進前行則是第八密度菩薩世間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八個層次
修行到上一層人法俱空後,切不可止步,而須依據大神咒去找回自我的存在,這叫空不落空。若僅止於人法俱空,就心有罣礙而產生恐怖。
這個心是指修行者的天心,即大靈,時時牽掛色魂的得失。只有按般若波羅密多大神咒接著修,方可無有恐怖,窮盡之法,全部放下,知見無見,即是涅槃。
《心經》中的第九個層次
三世諸佛之母即宙心大日如來。般若波羅密多,此即大明咒、無上咒、無等等咒,是宇宙間威力最大的咒,意思是:我與宇宙同在,我與大日如來同在。
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個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個果位稱為無上正真,園頓上乘。驀然頓悟,親見無上正真當為佛。佛祖拈花一笑,不可說…
2024年3月14日星期四
我們所說的佛,其實是不存在的. 文/星雲大師
我們所說的佛,其實是不存在的......
星雲大師說:我們所說的佛,其實是不存在的,佛是你內心的信仰,你自律、樂觀、慈悲,不斷提升自身修為,你就是佛。
世人為何要拜佛所求不過是,請願、求官、求財、求子、求文憑、求福壽雙全……
又有很多人不信佛,因為信佛也看不見佛,即便是燒香拜佛,也不可能應驗。
你害怕鬼,鬼卻沒傷你半點毫毛;你供養佛,佛也沒讓你盆滿鉢滿。
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,求佛不如求自己。
「佛」字是「佛陀」的簡稱,原意義是「覺者」或「智者」。
佛教認為,一切眾生,皆有佛性,有佛行者,皆得成佛。
世上本無佛,因為佛在心中。心中亦無佛,因為我們每個人自己都是佛。
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佛,佛就是內心的信仰,走向佛,就是在走向自己,覺醒自己,不斷修養提升自己。
「信佛」是一種概念,「拜佛」是一種形式,「學佛」是一種過程,「修佛」才有可能對人的心性產生作用與改變,只是有可能而已。
真正修佛的人,其實修的是自己的一顆心。
一個人的好壞,跟誰都沒有關係,所有的結果靠的是事在人為,而不是異想天開。
向外求,求而不得,向內求,源源不斷。
貴人從來不是別人,而是不服輸的自己,生活不會辜負勤奮的人,現實也不會放過懶惰的人。
所以,燒香拜佛只是形式,真正要求的應該是自己。
人生四要 文/星雲大師
人生四要
星雲大師
有人認為,人生只要過得踏實,不在於長短,只要過得真切,不在於繁華。也有人說,決定人生的,不是際遇而是態度,不是貴人而是實力,不是神跡而是努力,不是幸運而是付出。每個人都希望人生過得平穩,過得有意義,究竟人生應該怎麼創造?列舉"人生四要":
第一、要增加信念:
一個沒有信念的人生,就像沒有根的浮萍,失去了根本,迷失了方向,只能隨波逐流。有信念的人,具足信心,具有堅定的意志、堅強的毅力,面對事情,就會全身充滿鬥志,不怕跌倒,不怕失敗,做什麼事情就容易有成。
第二、要發揮性能:
花草有其性能,懂得運用,一花一草都是良藥;樹木有其性能,適得其性,大小枝幹都是材料。人也有人的性能,要瞭解自己的性能、長處,依照專長髮展,比方文學、藝術、建築、管理、行政、農業……將自己的能力開發,將自己的性能發揮,人生就能過得充實有意義。
第三、要培養功力:
所謂"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。"無論做什麼,都要有功力。練武的人,不只是招數變化,更講究修身的功夫;烹飪的人,不但要求菜色香美,更重視心意的供養。做人也要增強各種功力,如信用、誠懇、慈悲、精進等等,以此來培福進德,並增長自己的內涵與實力。
第四、要計劃未來:
不會生活的人,只想到眼前要做什麼,走一步算一步,因此匆匆忙忙,容易出錯。會生活的人,事先做好計劃,事先預備妥當,所以從容不迫,有條不紊。生活不只是看現在,還要看未來,在生活、讀書、進修、經濟、家庭、休閒各方面,做出三年、五年、十年計劃,乃至一生計劃,甚至是來生計劃;人生有計劃,心裡就有預算,也才能踏實。
生命短短數十載,有的人懶懶散散,昏庸度日;有的人汲汲營營,斤斤計較;有的人踏踏實實,務本生活;有的人則進德修業,有著高尚的人格。要怎樣過自己的人生?這四點意見可供參考。
第一、要增加信念。
第二、要發揮性能。
第三、要培養功力。
第四、要計劃未來。
2024年3月7日星期四
人活一世,知苦者更幸福!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人活一世,知苦者更幸福!
人因為經常互相比較、計較,覺得別人待我不公平,因此惹出許多的是非煩惱。
人都希望別人以公平待我,然而「理上雖然佛性平等」,「事上卻有因果差別」,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、情感等因素影響,很難有絕對的公平。
一遇到逆境挫折,就想逃避,是一種不負責任、懶惰的行為。天下是要自己去爭取的,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。
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去判別事物,要有是非觀念,凡事不要只看「果」,要去追查「因」。
一般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,怨天尤人,恨你恨他;他不知道「以果推因」,必定是「因」的不正,才會招致如此結「果」。
社會上一般人看事,也往往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例如,有的人責怪兒女不孝的「結果」,但就不知道「因為」父母失徳,才會造成兒女的不孝。
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,經常誤解因果。例如素食誦經、慈悲行善的人,為什麼遭遇不幸?
公正的「因果」何在呢?殊不知此人在因果銀行裡的欠債未還,不能因為現在是好人,行好事,就可以不必償還債務。
相同的,有人作惡多端,殺盜淫妄,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,因果何在呢?
其實,他在因果銀行裡擁有存款,不能因為他現在作惡,就不准他使用當初的存款。所以,「因果」者,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三世循環的關係。
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結果時,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種造因;當我們看到有人慈悲為善,就想到將來必然會有美好的結果。
2024年3月5日星期二
2024年3月3日星期日
佛不渡人人自渡 佛學典故
佛學典故:佛不渡人人自渡,心存善念,自得幸福圓滿
2024年03月03日 22:09 日月風
佛學浩渺,博大精深,又因類目、學派繁複,往往使人望洋興嘆,難窺全貌。雖然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常常聽到「我信」之類的話語,但是真正在討論起來,往往是大相逕庭,令人慨然而嘆。
比如人們經常掛在口中的「命運」,很多人總喜歡與佛聯繫起來。殊不知,佛陀其實是否定命運存在這種說法的,而且在戒律里也明確指出,反對占卜之類的東西, 更何況那些拜佛燒香祈禱好運和保佑之人,那就更與佛的思想相去甚遠了。如此信佛,那佛又該信誰呢!要知道,佛的思想是引導世人的修心修性,指導世人行事的一種處世法則。與神話故事裡的佛「法力無邊」並不是一碼事!
佛經、佛義是好的,每個人也都有信仰的自由,這本是無可厚非的。只是,太過扭曲和迷信都是不恰當的。今天,就給大家講幾個有關佛學文化的典故。
佛不渡人人自渡:
佛教是否定「宿命論」的,這在諸多「經義」中都可體現。「佛」這個字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統稱泛指。可以理解成「修行圓滿者」,也可理解為醒悟的「覺醒者」。並不是具化某個人。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種法則規律或者一種理論知識。
世人曾經問佛陀(釋迦牟尼),大概的意思就是說:佛既然大善、大覺、大智,況且具有大能的法力,為何不把這個世界改變成美好的世界,把那些貪婪的惡人渡化成心懷大愛的良善之人呢?難道佛祖沒有慈悲之心嗎?為什麼不來拯救渡化我們?
佛說:我拯救不了你們,人是未來的佛,佛是未來的人。一切皆有輪迴,人當自我拯救,自我修行就可成佛。大概的意思就是說,眾生平等,佛由眾生來,又回眾生去,你我皆平等,本事無高低。我又如何能拯救你自己的選擇呢!苦難,煩惱皆是你自己的選擇。你不醒悟,誰又能渡化拯救得了你!
人生在世,苦辣酸甜都會存在,也會經歷坎坷困境。而這些,恰恰就是一個修心修行的過程。佛說諸法皆空,萬法由心。心若無苦,自無煩惱。所謂的歡喜悲憂皆來自內心的選擇。人與佛之間並沒有本事的高低,只有修行的領悟之別。
佛的本意是希望世人自己開創把握命運,而不是聽天由命。這本就是佛之真理,是佛對世人的慈悲點化和指引,只可惜的是,很多人卻不明白此中道理。也是對「佛渡有緣人」的誤解。認為燒香拜佛,求得佛祖保佑就能如願所償。認為佛和菩薩只會幫助信奉他的人,這種信仰實在太狹隘,也太迷信了。
「佛度有緣人」是一句禪語,也是佛教中的一個典故。大概的內容就是: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在遭遇水災時爬到屋頂,祈禱佛祖的拯救。期間有幾次村民駕著小舟經過,呼喊他上船逃生,但是他卻說:你們走吧,我這樣虔誠信奉佛祖,佛祖會感念我的虔誠來相救的!
在滔天的洪水即將淹沒這個信徒的時候,有一個禪師駕船經過。於是信徒開始抱怨說:我平時如此虔誠供奉佛祖,但在此危難時刻,為何不見佛祖救我。禪師嘆了一口氣說:佛祖化作幾次小船來救你,你都放棄了逃生的機會,這都是你自己的選擇,你又何須抱怨呢!看來你終歸與佛無緣!
有這個典故也可以看出,「佛渡有緣人」其實也就是「佛不渡人,人自渡」。佛只是在指引而非萬能。所謂「渡化」其實就是一種宇宙因果定律。佛在循循善誘著人們自己把握命運,按照佛法中的指示感悟自救和自我渡化!除了哲理也具有一定科學性。是一種心性修行的強大過程。
向佛祈禱莫如學佛修行:
佛經有云:「自心自悟,自傘自渡」。人們信佛,是因為佛理入心,崇尚美好。佛陀還說:人人皆可成佛!無論神話中的佛祖經歷了多少萬年。但是在佛經中都會談到輪迴和人之生死,沒有哪個生命是永生的,只有精神的永存,佛也如此。
佛陀修行由心見性,獲得圓滿,也是在平凡俗世修行而成。這印證了佛之經義,每個人的修行都要依止自己,莫要依傍他人。佛教中一切修行法門,主要的是使人明白自心。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,都是讓每個人清淨自心。如此可見,真正了解信奉佛的人,是不會向佛祈禱、祈求的,更應該學習佛的所思所行。
釋迦摩尼在逝多林那個地方,看見地上很不乾淨,於是就拿起掃帚來開始打掃。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葉阿難陀等聞訊趕來,也都效仿佛祖,一起打掃。事後,佛祖對弟子們說:掃地其實可以讓自己的內心清淨,也可以讓他人的心更清淨。既可方便大家,又可養成勞動的習慣,是培養美好品德的體現。
佛陀這段話包含著禪機,看似說的是「掃地」,其實指的是「掃心地」。對於普通人來講,掃地是很平常也是枯燥的事。但是對於修行者來講,這其實就是修行中的日常。一念一行皆來自平常,口中善念修行那是自我「人設」,而非是真正的修行。
人的心靈是複雜多變的,相由心生,骯髒和清淨都是來自心靈。這也是「心淨則佛土淨」的含義。世人之所以有諸多痛苦和煩惱,其實說白了都是因為自心的不清淨。特別是受一些物慾世俗的影響,從而陷入塵世的各種誘惑之中,迷茫不可自拔。生出諸多的貪慾,卻希求佛祖保佑如願所償。卻忽略了因果定律。
佛陀說的這句話也是對世人的一種指引,一呼一吸間的生命本就短暫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腳下的一切,才是真正的擁有。人間行腳,本就是修行,而非是痛苦的跋涉。自淨其心,自淨其意,腳下自然能踏出一條美麗的路。
小結:
向佛祈禱莫如學佛之修行。佛不渡人,人自渡。自己有傘,就可以不被雨淋,同樣的禪理,如果心存善念,不懷貪慾,那就是真如佛性,自然也不會被世俗煩事困擾拖累了!
佛說:眾生皆是佛。那究竟誰才是佛?其實佛就是我們身邊的善人,佛就是我們心中的善念和世上的善行。只要心中有佛,那麼處處皆是佛。善因,善念,善行,善事都是佛,人人皆可自渡,人人皆可成佛。
人生也是如此,在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旅途中,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。無需悲嘆過去的苦難,也無需奢求明日的福報。活在當下,做好日常,淨心而行,種善因,證善果,那麼腳下即是幸福原鄉。也許這就是佛陀期許我們的幸福圓滿!
千萬不要把福報漏了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:千萬不要把福報漏了
我們賺得的錢財,把它放在口袋裡,口袋有缺口,錢財漏了;我們積聚的東西,把它放在箱子或籃子裡,箱子或籃子有洞,我的東西漏了。有的人修福積功德,犧牲奉獻,無如不懂得「攝心守意」,讓身口意有了缺漏,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,殊為可惜。
有的人布施行善,只是布施的時候,心不甘、情不願,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,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,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,因此懷恨在心,如此縱有善行,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。
你幫人忙,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,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,自我膨脹,別人不服氣,反而對你訾議,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。
有人信仰宗教,受到信仰的熏陶,也懂得要說好話、做好事、存好心,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。無如在某一種情況之下,只要稍遇逆境,他就大發牢騷,心生怨恨,感覺懊惱,甚至口不擇言、怨天尤人,故而他的義行福報,就會漏了,真是不值。所以,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?因為他的身、口、意缺口太多,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!
怎樣防漏呢?
第一、要慎言:一句話可以成功,一句話也可以失敗。謙虛、感恩,福上加福;如果說話刺傷別人,縱有功德,福報也會漏了。
第二、要慎行:既已做了好事,就應該好好的把握,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。正如自己的物品,不懂得保養,反而加以踐踏,當然好的東西也會壞了。
第三、要慎思: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,就要往好處去想;如果幫助了別人,心中又生懊惱,如此即使身做好事、口說好話、心想好意,但是因為有漏,就如同鍋子漏了、碗盤漏了、房子漏了、口袋漏了,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?
有的人一面賺錢,一面浪費;一面種植,一面踐踏。有漏的世間,有漏的眾生,保不住功德因緣;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、口、意漏了,正如茶杯有了破洞,水就會漏失掉。所以,吾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、攝身防意,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「福報漏了」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2024年3月2日星期六
2024年3月1日星期五
度一切苦厄 善待自己 文/星雲大師
星雲大師 | 度一切苦厄 善待自己
一般人總希望別人待我們好一點,但是這太難希求了。與其等待別人來待自己好,不如自己先對自己好。善待自己的方法很多,比方吃飯營養均衡,注意身體健康;穿衣保暖,不讓自己受涼;好好休息,保持精神體力。善待自己也不只是這樣而已,除了身體上的善待之外,以下還有四點意見:
第一、不重自己者取辱:一個人不看重自己,不尊重自己,所謂:「君子不重則不威」,你不尊重自己,自然人家也不會尊重你,就容易自招屈辱。所以我們要別人的尊重,得自己先尊重自己,清楚做人處世的立場,言行舉止合乎身分,應對進退有據等等,明白這些,就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。
第二、不畏自己者招禍:儒家說:「慎獨」,古德也雲:「畏己」,指的是我們不一定怕人、怕天、怕因果,但是要怕「自己」。自己很可怕,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好像六個土匪強盜,住在人體的這個村莊里。他們為非作歹、造作惡業,你能不畏懼嗎?如果你不畏懼、不小心、不謹慎,不把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管理好,那麼隨著它起舞造作,弄非招禍,惹下麻煩,受苦的就是自己了。
第三、不滿自己者受益:如果你對自己不滿意,經常想到自己的道德不夠、慈悲不夠、智慧不夠;在工作上想到:「我的努力不夠」、「我的用心不夠」;在人際相處上想到:「我待你不夠好」、「我待你不夠誠意」,假如你能夠不滿意自己這些種種的缺陋,你會想要有所改進,努力增上,培養因緣,那麼自己會受到很大的利益。
第四、不是自己者博聞:不是自己,就是不自以為是,常能自我反省「我這樣子對嗎?」、「我這樣子準確嗎?」知道自己不足之處、不是之處,肯不斷的研究、不斷的修正,參考別人的意見,聽取別人的看法,漸漸的,你會消除自己的執著、看到自己盲點,獲得許多知識,進而能夠博學多聞。
能夠自覺,就會改進自己;能夠自覺,就會擴大自己,能夠自覺,就是善待自己。所以,如何善待自己?以下這四點很有用:
第一、不重自己者取辱。
第二、不畏自己者招禍。
第三、不滿自己者受益。
第四、不是自己者博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