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2月24日星期六

居日遺偈

 

【星雲一筆字古德悟道詩】

居日遺偈

山川異域,日月同天;

    寄諸佛子,共結來緣。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──唐‧鑑真大師

【作者小故事】

鑑真(688~763),江蘇揚州人,早年出家,學律及天台,精研三藏,後歸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法,聲名遠播。天寶元年(七四三),受日本留學僧之邀,赴日本弘傳戒律。歷經五次東渡,皆因人為阻撓或颱風而未成功,其間雙目失明也不減其志。

天寶十二年(七五三),日本遣唐使赴揚州向鑑真再次請求赴日,遂決定第六次東渡。此次帶有隨行二十四人和大批經像等文物,於日本天平勝寶六年(七五四)抵達日本。隔年初被迎入奈良東大寺,詔授「傳燈大法師」位,築壇為天皇、皇后、皇太子和僧俗四百四十人授戒。後又建唐招提寺,並一直在寺內講律傳戒。

鑑真東渡,不僅點亮日本佛教的戒燈,也將大唐的醫藥、建築、雕塑、書法藝術等文化傳到日本,對日本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,至今仍被尊為「日本文化之父」。


【賞析】

鑑真和尚以六十六歲高齡東渡日本弘傳戒律,暮年時自知歸鄉無望,寫下這首遺偈。前二句「山川異域,日月同天」,意思是他的故鄉在中國,而今越過重洋來到日本,雖人在異鄉,但是太陽和月亮仍然同在一個天地裡。不管中國也好,日本也好,他還是同在一個天下裡弘傳佛法。

「寄諸佛子,共結來緣」,希望所有的佛弟子們,彼此不要對立,要互相幫助;不要糾紛,要互相和諧;不要傲慢,要尊重包容。大家和平互助,共同在一個佛陀的信仰之下,再結來生的緣分,繼續將菩提種子播灑於世間。

──節錄自《星雲說偈》


 

2024年2月22日星期四

二十四願

 


人間佛教語錄 文/星雲大師

 


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 

聖賢不在相好,在慈悲的给予;

聖賢不在神通,在智慧的辨別;

聖賢不在靈感,在方便的妙用;

聖賢不在廟堂,在人間的行化。

2024年2月20日星期二

為小事生氣的人,生命是短暫的 文/星雲大師


 為小事生氣的人,生命是短暫的


  把心放空,讓心柔軟,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,洞察世間........


  你常遇事小題大做,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嗎?你常為生活中的小事耿耿於懷嗎?你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,來改變一生嗎?有時,我們不能改變他人,但可以改變自己,我們不能改變事情,但可以改變心情。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做事,事情也會給我們好的回報。


 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而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帶給每個人的影響又各不相同,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這些不如意的事情而鬱鬱寡歡,也有些人會從中發現快樂。苦中可以作樂,悲痛可以化為力量,危機也能變成機遇。換一種角度看世界,世界就會因你而不同。


  我們要善於調整自己的心態,學會排解生活中煩心的事情,只有這樣煩惱才會冰消雪融。 人要想排除煩惱的困擾,首先要學會寬容和忍讓,其次還要學會理解人、體貼人,能夠以誠待人,以情感人。不要為一些小事而耿耿於懷,如果雙方都逞強好勝,矛盾就會愈積愈深,最後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。這樣既破壞了人際關係,又影響了相互團結,還有損身心健康。


  學會忍讓,學會「化干戈為玉帛」。只有這樣,你才能知足常樂,才能不會經常為一些小事而生氣傷神。


 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,只是每個人面對煩惱時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。凡事應該多往好的方面想一想,心中才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,眼前才會出現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景象。你無法選擇你的老闆,你更無法選擇你的出身,可是你卻可以選擇換一種角度去看待問題。一個苛刻的老闆,可以鍛煉我們的耐力;一個貧苦的出身,則可以激發我們更加奮發圖強的鬥志。


  英國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經說過:「為小事生氣的人,生命是短暫的。」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,那麼你就不會再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而生氣了。


  生活中經常有人為一些小事而生氣。其實他們也不想這樣做,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。這樣不但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,而且還影響到周圍的人際關係。


  從前有個婦人,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生氣,和鄰居、朋友的關係都搞得很僵。她非常惱火,想改吧,一時又改不了,於是終日悶悶不樂。


  有一天,她和一個好友聊天時,說出了心中的苦悶。朋友聽完後就對她說:我聽說南山廟裡的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,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!


  於是,她找到那個和尚。對和尚說:「大師,我怎麼老是生氣呢?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?」大師笑而不答:「哦,施主,請跟我來!」和尚把婦人帶到一個小柴房的門口說:「施主,請進!」婦人很奇怪,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,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。這時老和尚迅速把門關上並上了鎖,繼而轉身走了。婦人一看,就氣不打一處來:「你個死和尚,幹嗎把我關在裡面啊?快放我出去!……」


  罵了很久,高僧也不理會。婦人又開始哀求,高僧仍置若罔聞。最後,婦人總算是沉默了。高僧來到門外,問她:「你現在還生氣嗎?」


  婦人回答說:「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氣,我為什麼會到這鬼地方來受罪?」


  「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麼能夠原諒別人呢?」高僧拂袖而去。


  過了許久,高僧又來問她:「還生氣嗎?」


  「現在不生氣了。」婦人回答說。


  「為什麼呢?」


  「氣也沒有辦法啊。」


  「你的氣還沒有消逝,還壓在心裡,爆發以後仍會很劇烈。」高僧說完又離開了。


 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,婦人立即上前說:「我現在不生氣了,原因是不值得氣了。」


  「還知道什麼叫不值得呀,看來心中還有衡量,還是有氣根的。」高僧笑著說。


  當高僧迎著夕陽站在門外時,婦人這樣問高僧:「大師,何為氣呢?」


 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傾灑在了地上。婦人看了很久以後,頓悟,叩謝後回去了。


  從這個故事中,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: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別人傷害了我們,可從來都不知道從自身找原因。難道真的都是別人的錯嗎?仔細想想你就會發現:原來老天也很眷顧自己!朋友也從未曾主動離棄自己!


  生氣其實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。這是一句至理名言!何苦一定要生氣呢?「氣」其實就是別人吐出了但是你卻接到口裡的那種東西,你吞下就會覺得反胃;你不在意它的時候,它也就會自動消失。


  佛說,煩由心生,而心呢?不過是一個大血肉糰子而已。


  【星雲大師心語筆錄】


 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。別為小事生氣,為小事生氣的人,生命是短暫的。



2024年2月18日星期日

進退有道 文/星雲大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進退有道  文/星雲大師


一個人言語舉止沒有分寸,別人會批評他「不知進退」;讚美一個人待人處世合乎法度,說他「進退中繩」。說一個人「進退維谷」,是形容他陷入前進不了,又後退不得的窘境;一個人臨事張皇失措,就是「進退失據」。一個人如果只知「進步」,那他只擁有一半的人生;還要懂得「退步」,才是完整的生命,因此,我們要能進能退。進退之道大有學問,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:


第一、快速而不馬虎:我們處在追求「快速」的時代,做任何事都講究時效、效率,不容許慢吞吞。吃的,以速食麵、快餐解決;行的,追求高速、超音速;住的,流行快速建築。行事有效率當然很好,這是一種「進步」。但是,在追求速度之時,也要能靜下心來,仔細規劃、考慮,才能避免受「馬虎」之害。譬如現代社會,離婚率居高不下,就是對婚姻大事,抱持速成馬虎的心態,只知進而取,不知退而思的後果。


第二、謹慎而不保守:小心仔細做事,固然比較不會出錯,但過度謹慎,就易趨於保守,往往在該果斷時,仍遲疑不決,因而喪失先機。只求不犯錯的謹慎,只是有「守」的技術,而沒有「進」的智慧。一位年輕人拿著解聘書到總經理室,問:「我這兩、三年來都沒有出錯,為什麼解聘我?」總經理說:「你沒有出錯,代表你只是追尋前人的腳步處理事情,而不敢冒險。敢大膽衝刺,小心求證的人才,才是公司競爭的本錢。」因此,做事要謹慎而不保守。


第三、謙虛而不卑賤:僅有高視闊步,昂首向前的自信,只是半部「前進」的人生;還要有虛懷若谷的情操,懂得低頭彎腰,才是完整的人生。但是,態度需要謙虛,卻不能卑躬曲膝,諂媚阿諛,置自我尊嚴於不顧。一個人必先懂得自我尊重,才能真正尊重別人。因此,要在自我尊重裡謙虛,而不是奴顏媚骨。


第四、禮讓而不畏縮: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,最講究的就是禮讓。禮讓是美好的處世態度,但禮讓不是畏縮,不是躲避。只知一味禮讓,只是「退步」的人生,易流於怯弱;在禮讓之下,還要能勇敢向前、自我承擔,才是有進有退的完整生命。


圓滿的人生,要像跳探戈,有進有退。如何進?何時退?其道甚大,必須運用智慧,才能真正體會「進退有道」的深奧。


第一、快速而不馬虎。


第二、謹慎而不保守。


第三、謙虛而不卑賤。


第四、禮讓而不畏縮。






供佛齋天

 何謂供佛齋天

在中國民間,農曆年初有「拜天公」的習俗,以表達其敬祖畏天的民族性。而佛教東傳後,因應當地的習俗,人們依據《金光明經》的「供佛齋天」,讓信眾們藉虔誠的心,禮拜供養佛、法、僧三寶,請諸天用齋等儀式,來達到消災祈福的目的。「供佛齋天」是佛門中除了開年之外, 首個盛大法會, 是恭請佛法僧三寶與廿四諸天吃飯, 感激他們長年的保護大家。

「供佛齋天」,就是俗諺的「晏客」。天,是天公的統稱。中國人是敬祖畏天的民族,而天又由一位被尊奉為天公(玉皇大帝)的神所統理著。農曆正月初九日,民間把這一天訂為玉皇大帝的誕辰(一般所流傳的「天公生」)人們會於這天備辦豐富的牲禮祭拜他,俗稱「拜天公」;佛教在這一天也有一個開年後最重要的法會,不過並不叫「拜天公」,而稱做「供佛齋天」,用通俗語講就是「請客」。一般民間「拜天公」只請一人吃飯。但「供佛」就是供養佛、法、僧三寶,「齋天」就是請天人吃飯,有天神、天將的代表二十四位,因此,「供佛齋天」即「禮拜供養三寶,請諸天吃齋」。

在佛教來說,「天」並不是至高無上,唯一的主宰,而是六道中的第一道,因修十善而生於天界。天界一共有廿八,稱作二十八天,每一天都有一天主,統理該天的大事。每一天各有其住家和眷屬,都是虔誠的三寶弟子。諸天高居天界,受佛陀的囑咐,護持芸芸眾生修持佛法,以其神威為人們袪惡化邪,降福消災,提攜志仁之志圓滿佛果,所以諸天又叫護法諸天。護法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,而諸天卻不分晝夜、日日、月月、年年,永不稍懈地護持著三寶,護持著人們。為了感謝諸天,通常每年的正月九日,佛門以最隆重莊嚴的儀式,備辦素齋虔誠迎請諸天光臨受供。供佛齋天的儀式包括薰壇灑淨、請聖、獻供、上供、迴向、送聖等。會場佈置,供品更是考究,是佛門中一場最隆重的宴會,只是所請的賓客非一般世間人,而是諸天界的天人。

齋天所請的客人是:大功德天、大辯才天、大梵王天、大帝釋天、東方持國天、南方增長天、北方多聞天、西方廣目天、大摩尼支天、摩醯首羅天、金剛密跡天、散脂大將天、大德韋陀天、菩提樹王天、堅牢地神天、訶利帝喃天、日宮太陽天、月宮太陰天、鬼子聖母天、娑竭龍王天、星宮月府天、閻摩羅王天、緊那羅王天、雷神大將天。除了前述二十四天外尚有寄位諸天。金剛力士、八部天龍等諸天的使者,叫侍從天。據清代弘贊所集供諸天科儀(卍續一二九‧一二一上):「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經,修懺時,設供三寶、諸天。」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,然禮敬諸天,此因諸天歸命佛,且奉行正法,修諸善業,不作惡業之故。



 





2024年2月14日星期三

恭喜發財 文/星雲大師

 恭喜發財(附求財富祈願文)

星雲大師


君子愛財 取之有道

     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的財神爺,所謂「求財神,拜財神,不如自己做財神」。我們的雙手勞動,辛勤奮發賺錢,雙手就是我們的財神爺;我們的雙腿勤於走路,開發財源,雙腿就是我們的財神爺;我們耳聰目明,我們滿面笑容,我們口中多說好話,我們肯得向人點頭示好,它們都能為我們帶來財富。我們的五根六識,不就是我們的財神爺嗎?尤其我們可以把財神爺養在腦海裡;我的腦筋清楚,智慧明朗,所謂「智慧財」,有了智慧,不就能幫我賺來財富嗎?所以,求人難,求神難,不如求自己這一尊財神,應該比較來得容易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——星雲大師


求財富祈願文   

星雲大師 著
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祈求您加持我獲得人間的財富。

因為在經濟重於一切的社會,

如果我沒有金錢財富,

將生活得十分艱苦;

甚至想發心做一點善事,

也需要一些錢財。

因為在物質不可缺少的人間,

如果沒有柴米油鹽,

日子將不會好過;

甚至想發心學佛修道,

也要有一些資糧。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我不是好欲貪求,

我只希望生活安然平順。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
我要向您祈求七種財富──

第一種:祈求您給我健康的身體,

第二種:祈求您給我慈悲的心腸,

第三種:祈求您給我智慧的頭腦,

第四種:祈求您給我勤儉的美德,

第五種:祈求您給我寬廣的胸懷,

第六種:祈求您給我內心的智慧,

第七種:祈求您給我世間的因緣。
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我希望擁有財富,

不是想要消費物品,

而是想得到慈悲的氣質;

我希望擁有財富,

不是想買巨廈豪宅,

而是想買到平安的居家。

我希望擁有財富,

不是想買高官厚祿,

而是想去廣結善緣。

我希望擁有財富,

不是用來滋養色身,

而是長養家人慧命。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我希望以熱忱,獲得善緣的財富;

我希望以勤勞,獲得信譽的財富;

我希望以喜捨,獲得友誼的財富;

我希望以正見,獲得真理的財富。
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我將以財富孝順父母,

使師長老有所養;

我將以財富供養三寶,

使佛教發展成長;

我將以財富養育妻兒,

教他們德業增長;

我將以財富從事正業,

造福國家社會;

我將以財富投入公益,

裨益世界人類。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 一文一錢,我知道來處不易;

 一絲一縷,我知道物力維艱。
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祈求您加持我,

讓我懂得以智慧運用錢財,

做一個為世間創造財富的人,

做一個與眾生共有財富的人。

慈悲偉大的佛陀!

請求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,

請求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。




財神是誰?文/星雲大師

 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財神是誰?財神當然就是自己!我們的雙手勞動,辛勤奮發賺錢,雙手就是我們的財神爺;我們的雙腿勤於走路,開發財源,雙腿就是我們的財神爺。我們耳聰目明,我們滿面笑容,我們口中多說好話,我們肯得向人點頭示好,它們都能為我們帶來財富;我們的五根六識,不就是我們的財神爺嗎?





2024年2月13日星期二

律己行善 文/星雲大師

 律己行善

文/星雲大師
《佛光菜根譚》說:「不生惡念,是給予自己的淨化;常行善事,是給予社會的美化。」不生惡念就是律己,常行善事則是利人。律己是為自身功德而努力,可以自得其利;行善是為濟度有情而發心,能夠利益他人。律己行善的內容有哪些?提供四點看法:
第一、耿介嚴正用以律己:性情耿介、正直,是做人的本來之道,一個善於自省的人,往往律己常嚴。然而對於自己的過失,固然要嚴厲苛責,對於他人的錯誤,則應以寬容的耐心,給予改正的機會,以權巧的智慧規勸引導,令生正確的見解,此即所謂「嚴以律己,寬以待人」。
第二、忠厚義氣用以待人:教人不宜嚴,但要慈;待人不宜苛,但要寬。假如以嚴厲的態度來待別人,卻用諒解的藉口來待自己,那就有失忠厚之道了。而義氣則是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,薄情無義者,令人寒心;義薄雲天者,令人欽仰。朋友有難,義不容辭幫忙;急難貧困,仗義疏財協助,都會給人間帶來溫暖。
第三、真誠勤勉用以任事:無論公司創業、工廠經營、機關上班等等,一件事的完成,都不單是靠一個人就能成功,必定有很多的朋友合作,與很多的關係人合股,這就必須要靠自己的真誠、勤勞,別人才會欣賞,也才能獲得信任,委以重責。因此,真誠是事業成功的基礎,勤奮是事業成功的動力;相反的,若是見到辛苦,只叫別人去做,自己卻享受優待,必定不得人緣,那麼距離失敗也就不遠了。
第四、慈悲發心用以行善:佛教說:「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」世間上,人我關係是一體的,沒有人能獨立生活,必須相互成就。因此,做人總要行一點善事來幫忙別人,所謂「給人方便,就是給自己方便」。常行善事,熱心服務;行善的人沒有惡心,對於不善的事,也會捨棄遠離,自然能得善緣好運。
〈七佛通偈〉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前者就是律己,後者即是行善;中國儒家也說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這就是律己的工夫。律己可以減少煩惱,是修身立業的基礎;行善可以止息貪欲,是增進人際和諧的良方。律己行善,能為自己帶來無盡的福壽,所以吾人日常行事,要做到:
第一、耿介嚴正用以律己,
第二、忠厚義氣用以待人,
第三、真誠勤勉用以任事,
第四、慈悲發心用以行善。



【年初四】💶迎財神💵

 【年初四】💶迎財神💵

🎊財神到財神到💴財神到我家大門口💰

🎊迎財神接財神💷把財神接到我家裡頭💰

🧧給十方法界 無量光的


祝福 infinite blessings


自然圓成 文/星雲大師


 

2024年2月11日星期日

人之本性 文/星雲大師

 圓滿人生 24/96

星雲法師著


人之本性


  

  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寶藏,那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,也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。只是,這個真心往往被蒙蔽而不自知。世間上的人每天只知道追逐過眼雲煙的功名利祿,雖然它不真實不恆久,可是大家互相爭奪掠取,對於真正實在的真如本性,反而不去探究,不想擁有,任由我們的真心在五趣裡流轉,在六道裡輪迴,多麼可惜!儘管生死流轉,幸而我們的本性是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的。什麼是我們的本性?我有四點看法:

  

  一、通身是眼,看不到:這個真如本性,縱然是我們全身都長了眼睛,也找不到它;就像是電,你把電線剪開來,哪裡找得到電?但是雖然看不到,卻並不表示沒有電,真如本性也是如此。

  

  二、通身是耳,聞不及:縱然我們的全身都是耳朵,也聽不到真如本性,因為它不是用聲音可以聽得到的。就如《金剛經》講:「若人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所以一個人的真如法身是看不到、聽不到的。

  

  三、通身是口,說不著:一張口,要敘述我們的真心佛性,也無法說出一個模樣;就算通身是口,也說不著真面目。

  

  四、通身是心,想不出:我們的本性真如不是憑想像,也不是從分別心就可揣摩的。唯識家講轉識成智,所謂的識,就是分別,用智慧的大圓鏡一照,本來面目才能現前。因此,大家要能體悟自己的大圓鏡智,這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所以人的本性,就是:

  

  一、通身是眼,看不到。

  

  二、通身是耳,聞不及。

  

  三、通身是口,說不著。

  

  四、通身是心,想不出。



五蕴 文/星雲大師

 你知道什麼是五蘊嗎?星雲大師說,五蘊就是我


     

「五蘊」是什麼?五蘊就是「我」的代名詞。


比方我們說張三先生、李四先生,在文學裡面有時候就用「其」來代表,例如「其人好善良」、「其人古怪"。又例如「他」、「那個」也是代名詞,「把那個拿給我」,如果那是個茶杯,那麼,「那個」就是茶杯的代名詞。

五蘊就是「我」,「我」稱五蘊。「我」為什麼叫作「五蘊」?

「蘊」是積聚的意思,那麼「我」就是山五個東西積聚而成的。

「我」是由這五樣東西積聚的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「色」就是我們身體上物質的部分,比方頭髮、皮、肉、骨頭、指甲。《般若心經》里說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",這個「色」就是物質的意思,不能把它當成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等顏色的意思。
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是精神的作用。識,就是我們精神的主體、我們的心。識,是認識、辨別。我有眼識,我就認識張三、李四、高樓、平地;我有耳識,就能辨別聲音好不好聽;鼻子有識,就能分別香臭;舌頭有識,就能知道咸淡;身體有識,就能感觸舒服或不舒服、好硬或好軟;心也是識,心能分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種種思想。是以,眼識.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心識,就叫作「六識」。

精神的心和物質的色,結合起來才成為一個人。如果人沒有物質的身體,沒有頭髮、骨頭、皮肉,精神怎麼表現呢?又如果這個肉體沒有了精神,也就變成行屍走肉了。人為什麼死?就是沒有心了,心離開身體了,如同一個人住的房子壞了,他就必須要搬家了。

那麼當物質和心識合在一起時,就產生了三種精神的作用。

一為「受」,身心能感受到好苦、好樂等。甚至人家問我們:「這時候感到怎麼樣?」我們說:「我現在感受到不怎麼樣。」這種無所謂也是一種感受。

二為「想」,也就是思想、了別。有了思想就會發動行為、力量,就想到去做。

三是「行」,行為。一有了「想」以後,就想到要「造作」,想要做些什麼。

物質的色和心的識合起來,有了受、想、行的作用。那麼把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合起來,也就是「我」。

平常我們說人是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。「四大」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

地大,如身上的骨頭,是堅硬性;

水大,如流汗、吐痰、大小便溺,是潮濕性;

火大,就是身體的溫度,是溫暖性;

風,就是呼吸,它是流動性。

如果這四大種的物質條件不和,我們就會有毛病了。

四大就是五蘊中的色蘊。

人是四大種條件、元素和合而成的。世界上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四大種。

例如我們住的房子,當中的鋼筋、水泥,不就是地大嗎?水泥要加水才有黏性,不是水大嗎?鋼鐵要經過火煉才會堅固,不是火大嗎?房子要通風才不易損壞,不就是風大嗎?

又例如一朵花的生長也需要四大種:要土壤,就是地大;要澆水,就是水大;要在有陽光的地方種植,就是火大;要空氣流通的地方,就是風大。假如沒有土壤,沒有水,沒有陽光,沒有空氣,花就不能成長。

世間的一切都是地水火風和合而成,每一個東西裡面都有地水火風,每一大裡面又有四大,例如一個地大里就有水火風,一個風大裡面就有地水火。

我們吃的冰棒也有地水火風:

地大,很硬;水大,冰是由水凝結而成;還有火大。或有人問:冰棒這麼冰,怎麼會有火?

我們要知道,水在零度時結冰,但是除了零度,還有零下十度、零下二十度、零下三十度,可見得冰裡面也有溫度不同。

有一次,來了一個叫歐伯的颱風,由宜蘭登陸。颱風一結束,我到宜蘭去關心,結果發現有一個山頭的草統統都枯黃了。我覺得奇怪:就是把草割下來,也要明天後天它才會黃,為什麼颱風一走,它就黃了呢?這就是風中有火。一九七七年在高雄登陸的賽洛瑪颱風也是一樣,佛光山上的樹木經過風吹以後,統統都枯黃了,那也是因為風裡的熱度所引起。

地水火是物質,那麼風怎麼是物質呢?茶杯是物質,因為我們拿得到;人、房子是物質,因為我們看得到。但是風我們看不到,怎麼會是物質呢?風是物質。賽洛瑪颱風來的時候,我在這裡,你在那裡,雙方都看不到彼此。風吹來時,灰蒙蒙一片,如同起霧般,對面不見人,這時候我們用肉眼就能看到風的「厚度」。平常的風我們是看不到,不過它有阻礙的力量,比方風很大的時候,會把人吹倒。所以風也是物質。

有一次佛印禪師講經,已經開始講了,蘇東坡才姍姍而來。佛印禪師一看:「學士,你怎麼到現在才來?已經沒有你的座位了。」大家都坐滿了,你還能坐到哪裡去呢?

蘇東坡就說:「何不假借和尚的四大五蘊之身為座?」意思是說:沒有座位,那我就坐到你的身上去。

佛印禪師說:「好!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回答得出來,我就把身體讓給你坐;你如果回答不出來,我們有一個交換的條件,就是你為官的玉帶要送給我做紀念。」

蘇東坡說:「好的,公平!你問吧。」

佛印禪師就說:「‘四大本空,五蘊非有’,請問學士依何而坐?」

我們平常講四大,四大是空的,五蘊也是假的,五蘊和合,一分散就沒有了。

「四大本空,五蘊非有」,你依何而坐?空了,能坐在哪裡?沒有了,又要坐在哪裡?

由於蘇東坡回答不出來,所以他的玉帶到現在還留在鎮江金山寺里。






現代人的新形象 文/星雲大師

 圓滿人生 23/96

星雲法師著


現代人的新形象


  

  在現代的社會中,一個人的形象好壞,關係著自己前途事業的成就。所以我們每一個人要維護自己的形象,要讓別人一聽到自己的名字,就想:這個人很講信用,這個人很有能力,這個人很忠貞,這個人很有道德。要樹立這樣的形象,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性格呢?

  

  一、要融和尊重:人與人相處要能融和,不要太偏執、太自我、太傲慢,要尊重別人、恭敬別人,能與人相互尊重融和,你的形象才會好。

  

  二、要團結包容:社會不是一個人的,社會是大家的,是人人共有的。所以我們和人相處,必須跟大眾團結,不能強求別人完全採納自己的意見。對於見解和我 不一樣,方法和我不一樣,甚至語言不一樣、地域不一樣、年齡不一樣的人,我都能包容,所謂「有容乃大」,能包容別人,表示自己高人一等,必能贏得別人的信 服。

  

  三、要互讚互助:在社會上如果要有前途,要受人尊重,必須先讚美別人,幫助別人。你肯讚美別人,人家才會讚美你;你能幫助別人,別人才會幫助你。所以能經常讚美別人、幫助別人的人,他的形象必定很好。

  

  四、要樂觀進取:人不能天天板著面孔,每天憂愁滿面的,因為沒有人願意每天跟一個煩惱人在一起。除此之外,也不能天天說洩氣的話,天天消極悲觀,因為 也沒有人願意跟一個不上進的人生活在一起。所以我們留給別人的印象,必須是樂觀進取的,這樣子,別人才會重視你,形象才會美好。

  

  所以,現代人應該如何樹立好的形象?

  

  一、要融和尊重。

  

  二、要團結包容。

  

  三、要互讚互助。

  

  四、要樂觀進取。



2024年2月10日星期六

新年快樂

 


歡喜滿人間 文/星雲大師

星雲大師:歡喜滿人間

龍行大運

HAPPY NEW YEAR

文/星雲大師

 

人有很多心理的毛病,例如憂愁、悲苦、傷心、失意等。佛經形容人身難得如「盲龜浮木」,一個人在世間上一年一年的過去,如果活得不歡喜,沒有意義,那又有什麼意思?如何過得歡喜、過得有意義?有幾點看法:

 

第一、要本著歡喜心做事:世間上最美好的事情,不外是「歡喜」,能用歡喜心做事,無不成就。有些人遇事苦惱,見到事情就怕,其實只要本著心甘情願去做事,不計較名利,體會當下因緣,從身不苦,進而做到心不苦,就可以讓我們做得歡喜自在。

 

第二、要本著歡喜心做人:「做人難,人難做」是現代最流行的名言。我們常覺得處事容易處人難,但是彌勒菩薩有一首偈語雲:「大肚能容,容納世間多少事?笑口常開,笑盡人間古今愁!」遇事能保持和氣歡喜,凡事能一笑置之,不僅有益自己身心健康,也是對別人佈施一分慈悲、寬厚。

 

第三、要本著歡喜心處境:人生本來就是不斷經歷考驗,處在各種境界里,在行為、心念上,不要輕易否定、負面思考,應該抱持「難遭難遇」與學習體驗的想法,就不會有煩惱、苦惱。

 


第四、要本著歡喜心用心: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,以聖人之心看世間,一切人都是聖賢。想法不同,就有天堂地獄之別。聰明積極的人,凡事都往好處想,以歡喜心,想歡喜的事,自然成就歡喜人生。如果凡事都朝壞處想,「心想事成」,終成煩惱的人生。

 

第五、要本著歡喜心利世:有些人雖然發心至道場服務,或者擔任社會義工,但總是做得苦苦惱惱的。其實「給」人歡喜,首先本身具足歡喜的條件,才能歡喜。日常服務社會、有利於大眾,這些都是廣結善緣的資糧,應該要感到歡喜才對,而不要以為苦。

 

第六、要本著歡喜心修行:《華嚴經》云:「歡喜恭敬心,能問甚深法。」念佛參禪、誦經禮拜,各種修行法門,都是幫助我們消除煩惱、安頓身心、健全思想,假如認為是苦,那就沒有價值了。學道過程中,縱有難事、苦事,能用歡喜心化解,再不順遂的事,都能轉逆境為順境。

人間最寶貴的是一顆「歡喜心」,諸佛菩薩當中,以「歡喜」成就佛道的,除了眾所熟悉的彌勒佛外,尚有歡喜自在佛、歡喜無畏佛、歡喜威德佛等,可見諸佛菩薩早就以此作為修行的常道。科學研究發現,樂觀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,歡喜要自己去製造,只要願意「發心」快樂,人生就能夠無事不辦、無所不成。要讓人間成為歡喜的樂土,應該做到以下幾點:

 

第一、要本著歡喜心做事。

第二、要本著歡喜心做人。

第三、要本著歡喜心處境。

第四、要本著歡喜心用心。

第五、要本著歡喜心利世。

第六、要本著歡喜心修行。



龍蓮快樂

 誠心祝願:

龍蓮快樂,快樂蓮年!





【正月初一】 ☀彌勒菩薩🙏聖誕🧧🧧🧧

 【正月初一】 ☀彌勒菩薩🙏聖誕🧧🧧🧧


我們都曾經因為一個微笑、一些鼓勵,而得到跨越困境的力量,並讓生命迎向光明璀璨。常懷柔軟心,努力用心中的光,點亮別人心中的燈。

給每次🧧團圓🧧 無量光的祝福 infinite blessings


星雲大師語錄

 


2024年2月4日星期日

神明 文/星雲大師

 星雲大師:一個人有心向上、向善、向好,總是善的因果!


一個人有心向上、向善、向好,總是善的因果,這時如果有求於朋友助他一臂之力,只要是好的朋友、有力量的朋友,都會不吝伸出援手。


反之,即使親如父子,如果兒女所做非法,素行不良,為非作歹,卻不斷向父母需索無度,明理的父母也不會滿足他,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。


同樣的,我們求助於神明的保佑,如果是如法而求,不做違背因果之想,就等於官員不是用賄賂,不是私相授受,不是私自圖利他人,不是假公濟私。


那麼在合情、合理、合法的情況下,都能獲得一些助緣。不過,佛教是一個講究因果的宗教,所謂因果,就是種什麼因,就得什麼果。


相對的,你想怎麼收穫,就必須先怎麼栽種。所以一個人只要自己培養的福德因緣具足,即使沒有神明幫助,只要緣分一到,什麼都能如願。


如果沒有福德因緣,即使向神明求助,不說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權力來決定一切,即使他有神通威力,如果不依法行事,也不稱之為神明。


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對神明有所祈求時,總是備辦三牲四果到廟里拜拜,或是承諾裝金塑像;人間的貪污賄賂,都於理不合,何況人與神道交往,更要以道德、信仰、慈悲來廣結善緣,才能得道多助。


在佛教里,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,法力無邊,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。其實,佛不度無緣之人,佛陀也有無奈的時候。


有一個壞人名叫乾達多,一生作惡多端,唯一做過的一件好事,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時候,看到一隻蜘蛛,本來一腳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,可是心念一轉:這一腳踏下去,蜘蛛就死了。


由於當下生起一念的善心,趕緊收起將要跨出的一腳,於是救了蜘蛛一命。後來乾達多死後墮入地獄,蜘蛛有心想要報恩,佛陀也想滿足蜘蛛的願望。


於是把蜘蛛絲一直垂放到地獄里去救乾達多,地獄里受苦的眾生一見到蜘蛛絲,也都爭先恐後地蜂擁過來攀住它,想要離開地獄。


這時,乾達多嗔心一起,用手狠狠地推開眾生,說道:「走開!這是我的蜘蛛絲,只有我可以攀上去,你們走開!走開!」


由於乾達多的猛然用力,蜘蛛絲斷了,乾達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獄裡面去。


佛陀這時十分感慨地說道:「由於眾生自私、嗔恨,一點利益都不肯給人,對人不夠慈悲,不與人結緣,縱使我有心想救他們,也是無可奈何啊!」


所以,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,即使天神,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,我們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,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。


神明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,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。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,所謂「沒有天生的釋迦」,只要我們精進不懈,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。


總之,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,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。所謂「求神明,拜神明,不如自己做神明」。我們向神明求助,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,但終究要自己努力,神明不能給你財富。


神明不是我們的經紀人,也不是我們的會計師;聘請一個經紀人、會計師,也要有利潤給他,簡單的幾根香蕉、幾顆蘋果,就要求神明賜給富貴、發財、平安,這是不可能的。


再說,我們求神明,這是建立在貪念上,所求本身就不合法;沒有善因,哪能有善果呢?


求神明,應該求其加被,讓自己有智慧、慈悲、勇氣、忍耐,讓自己從信仰中產生力量與智慧,如此才能究竟解決問題。





人間佛教語錄 文/星雲大師

 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 

有慧解更要有悲愍,

有勇氣更要有靈巧,

有金錢更要有道德,

有口說更要有真心。



立春 文/星雲大師

 


2024年2月2日星期五

【善音聲】南無🍀多羅觀音🍀

 【善音聲】南無🍀多羅觀音🍀

🎉生命是一種回聲,順手將最好的分享出去,就會在不經意時收到最好的。

🌎給每個生命 無量光的祝福 infinite blessings




慈悲觀 文/星雲大師

 星雲大師講解《慈悲觀》


佛教以慈悲為懷」,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。然而如果進一步去探討慈悲的真義為何,則不一定人人都能瞭解。《法華義疏》說:「慈悲即拔苦與樂。」佛教的三藏十二部雖然有無量的法門、教義,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 ; 「慈悲」是菩薩「施化之本」 ( 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 ) ,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,則為魔法。《宗鏡錄》說:「以菩提心而為其因,以大慈悲而為根本,方便修習無上菩提。」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,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,因菩提而成就佛道。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,不激發慈悲心,進而上求下化、拔苦與樂,就無法成就菩提大道,因此慈悲心是菩薩成佛的必要條件。

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,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,人間因為有了慈悲,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 ; 顛沛的人生歲月里,因為有了慈悲,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。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,慈悲就是佛性,有了慈悲,眾生因此皆得成佛。

慈悲不是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,當公理正義遭受無情的打壓排擠、當正人君子受到無端的毀謗抨擊時,能夠挺身而出,這就是一種勇敢的、積極的慈悲。慈悲要有智慧,慈悲不是一時的惻隱之心,《摩訶止觀》說:「慈悲即智慧,智慧即慈悲。無緣無念,普覆一切 ; 任運拔苦,自然與樂。」慈悲是透過公理的感動助人,慈悲不是熱鬧的隨眾起舞,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 ; 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親友,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於人,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親平等、無我無私的利益眾生。


慈悲並不是一個定點,而是情感的不斷昇華,《華嚴經》的「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自己求安樂」,這種「以天下之憂為憂,以天下之樂為樂」的胸懷,就是慈悲。慈悲也是做人應該具備的條件,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 !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,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污性,處理不當時,反而變成痛苦的淵藪、煩惱的來源。


《觀音玄義記》說:「慈悲即是誓願。」慈悲是淨化的愛、昇華的愛,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,是不求回報的佈施奉獻,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,集合了愛心、智慧、願力、佈施,就是慈悲。


慈悲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,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,真正的慈悲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贊美鼓勵,有的時候用金剛之力來降魔伏惡,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。


一般人都知道慈悲,人人都會說慈悲,甚至於自己也在奉行慈悲,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卻不一定能透徹瞭解。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、傷害他人的事,必須接受懲罰時,有些人就會為此人求情說:「慈悲慈悲他嘛 ! 」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的意思,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