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29日星期五

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從佛相僧容裡,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;
從花草砂石內,認識三千大千的世界;
從蒲團拜墊上,體認自己無限的生命;
從靜夜明月中,緊緊把握永恆的未來。



2023年12月28日星期四

嘆亡讚

南柯一夢屬黃梁,

堪嘆人生不久長

有生有死皆有命,

無貧無富亦無常

魂飛魄散歸何處,

性朗心空望故鄉

漸對虛空伸召請

領沾經咒往西方

       農曆十一月十六日

2023年12月26日星期二

輪轉相繼 文/星雲大師

 輪轉相繼

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


由某個點開始,繞著地球往前走,最後會回到原點;一顆種子種下去,從發芽生長到開花結果,又會產生另一顆種子;每年四季二十四節氣,像一條圓形的鍊子,環環相扣,過了一輪又重頭開始;時鐘滴滴答答,分秒向前也是周而復始。世間的一切像個輪子在運轉,生生不息。輪轉相繼有四點:


第一、時間輪轉,日夜相繼:太陽在西半球落下,又在東半球升起,日夜東西交替,一樣的二十四小時,白天過完接黑夜,黑夜之後必是黎明。雖然每個人在不同地方生活,白天大家各自奮發圖強,到了晚上要補充體力,就得休息、睡覺。宇宙萬象、人類生活如此循環,動物、植物也都是一樣;歲歲年年,相繼輪轉,不曾停息。


第二、心念輪轉,善惡相繼:有人說人心如海底針,無法捉摸,或如心猿意馬,跳躍不已,或說翻臉像翻書,快速變化。種種的形容,都是說明心念的轉變迅速,一下歡喜,轉眼又傷心,快樂時如天堂,痛苦時像地獄,心念就在善惡之間輪轉相繼。不過,無論是喜怒哀樂,日子都要過,何妨多一點善念,讓生活多一點歡樂。


第三、命運輪轉,好壞相繼:命運走到最高峰,就要準備下坡了,風帆順利過後,往往會遇到興風作浪。但也不必太悲傷,因為物極必反,命運走到谷底時候,也就是否極泰來之時,好運與壞運總是輪流參雜的。對於命運好壞,要能泰然接受,好運當頭要珍惜感恩,壞運正行則潛心進修,準備下一次好運來時,重新再出發。


第四、生命輪轉,代代相繼:幾十萬年前,地球上就有人類的足跡,從原始的生活,慢慢進化到現代的高科技社會。世界各國的歷史,一代一代相傳,如中國從黃帝、夏、商、周,興衰交替,一直到今天,人類的生命代代相傳,前輩不忘提攜後輩,年輕人接替長者,讓智慧、經驗不斷的傳承下去,生命就能源遠流傳千古。


眾生有生老病死,在六道裡輪迴;情緒有喜怒哀樂,在生活中輪轉。看清世間真相,任何現象不過是一種循環,不留心的人,可能渾沌一生,滿腹怨尤,有智慧的人,則能清醒明白,悠然自在。相繼輪轉有四點:


第一、時間輪轉,日夜相繼。


第二、心念輪轉,善惡相繼。


第三、命運輪轉,好壞相繼。


第四、生命輪轉,代代相繼。



境界 文/星雲大師


 

2023年12月24日星期日

【真正的主宰是我們的心】

 【真正的主宰是我們的心】


因為我們的心發出了種種不同的願,

或者造了種種不同的業,

導致今天我們看到了種種不同的果。

不管是凡夫還是佛菩薩,

都是由心境、心識的不同而顯化的不同。

也就是當我們執著於貪嗔痴慢疑、

執著於慾望的時候,我們就是凡夫。

當我們執著於清淨心、慈悲,

執著於如如不動的自性的時候,

我們也可以是佛。

也就是「一念迷,即是眾生;

一念悟,即是如來」




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

無常經

 恆用戒香塗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,菩提妙華遍莊嚴, 隨所住處常安樂。


   要想達到圓滿菩提的境界,必須要「恆用戒香塗瑩體」。菩提涅槃是最圓滿、最無上的一種果報,所以達到無上菩提的果報,是我們最大的希望、最高的目標。修行就是要先建立這一個目標,沒有目標,修行就沒有方向,等於大海中的孤舟一樣,不知東西南北。我們有了菩提和涅槃這個方向,八萬四千法門最後的目的,都是要達到菩提涅槃,所謂「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」,「無二」就是菩提和涅槃。以前太虛大師也說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」佛陀是一個象徵,象徵菩提涅槃,證到菩提和涅槃就是佛陀。「仰止」,我們最高的境界就是菩提、涅槃。在佛法當中如果說有超過菩提和涅槃的法,這都是佛的方便說法,所以八萬四千個法門,只有菩提和涅槃才是最真實的。其餘一切都是佛為了方便度眾生,說事、說理、說因、說果、說過去、說現在、說未來,乃至於說淨土,種種說法都是方便,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人要歸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上。要想達到菩提和涅槃的境界,就必須以「戒」為根本。「恆」就是要有長遠心、要有恆心,儒家說:「人而無恆,不可以作巫醫。」所以無論是出世法、世間法都要有恆心。


  「恆用戒香塗瑩體」,時時刻刻檢討反省,看看自己持戒清不清淨?「戒」有在家戒和出家戒。在家有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乃至於十善;出家有三壇大戒:沙彌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和出家菩薩戒。「恆用戒香」,持戒清淨就能產生一種果報,能夠發出一種香味,這是一個形容詞;不但是形容詞,確實戒也是香,假使一個人持戒清淨,遐邇聞名,某某人是持戒第一,身口意三業清淨,人家聽到都會來供養、都會尊敬,這種香才是真香;而且想要得到解脫,必須以「戒」為根本。


  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法都以「戒」為根本。以世間法來說,戒就等於是國家的法律、學校的校規、公司行號的規章、家庭的倫理道德。所以戒包括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,能夠遵守國家的法律、社會的道德規範,乃至於守持公司行號、學校裡的規章、規定,就能成就事業、成就功德。戒包括很多:有身戒、口戒、心戒;有戒法、戒體、戒行、戒相,總之持戒能夠產生功德,所以持戒之香勝過世間一切芳香。禪宗講:「參禪第一,持戒為先。」得到定也有定香;開悟了,有大智慧也有慧香,所以說「戒定真香」。這個香異於世間上的香,世間上的香是有限制的,現在是香,過去了就沒有了;而戒香不但遐邇聞名,還能流芳千古。同時世間上的香、臭是相對的,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,例如很多女性,乃至於男性,會抹香水,有人認為這是香,也有人會聞得很不舒服,認為是臭的;又譬如,我們認為大便、腐敗的魚是臭的,但是狗、貓聞到卻認為是香的,所以世間上的香與臭是虛妄不實的。然而戒香,從過去到現在、從現在到未來都是香的,戒就是善法,相反地,違背戒就是惡法,所謂「善是流芳千古,惡是遺臭萬年。」佛法上說:因戒得定,因定產生智慧,如此就能超凡入聖,得到解脫。所以,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法,持戒都是大功德、大福報。


  了解持戒是一件大功德,是最大的福報,受人天尊敬、人天供養,稱為「戒香」,所以時時刻刻要用戒香「塗瑩體」。塗就是塗抹,就是佛法所謂的「薰修」;瑩體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,就是戒體。我們用什麼來塗抹呢?用「戒」來塗抹,用「戒」來莊嚴我們的身口意三業。所以我們若能時時刻刻持戒清淨,身戒、口戒、心戒做到了,身口意三業就能夠清淨,這念心就是晶瑩透體,就是光明。


  持戒清淨,色身的四大:地大、水大、火大和風大,會由染污轉為清淨;四大清淨了,心就清淨;心清淨了,六根就清淨;六根清淨了,外面六塵:色聲香味觸法就清淨;六塵清淨了,六識就清淨;六根、六塵和六識都清淨了,整個世界就會清淨;所以「戒」是根本,是很重要的。戒這麼地重要,有這麼大的功德,所以稱為「渡海浮囊」,眾生在生死苦海當中,能夠把戒持得很清淨,就能度脫生死苦海。如果不了解,就會認為戒是一種約束、一種桎梏,反而還覺得不自在;相反地,知道要得解脫、要超凡入聖,就要持戒清淨,持一條戒就能解脫一個煩惱,所以戒又稱為「別解脫戒」;例如比丘戒有兩百五十條戒,把這兩百五十條戒持清淨了,我們的兩百五十個煩惱就通通得到解脫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持戒的重要,就知道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就能夠了解制戒是佛陀的大慈大悲,時時刻刻都是在照顧眾生,使眾生能夠得到解脫、得到清淨。


  「恆用」就是要時時刻刻以「戒香塗瑩體」,不能認為持戒是不容易的,今天持這條戒,明天就不持了,只精進一天,明天、後天就懈怠了,這樣子會使自己退失菩提心。所以我們持戒要持之以恆,今天、明天、後天,乃至於這一生,不斷地持續下去,這樣子就是「恆用」,時時刻刻都以「戒」為身口意三業的依據、準繩。


  「常持定服以資身」,戒定慧稱為「三無漏學」,有了戒就能夠得到禪定,戒能使身口意三業無犯,三業清淨就容易得定。「定服」是一個譬喻,服就是衣服,每個人都希望穿華麗的衣服,但什麼才是最華麗的衣服?就是得到禪定。這一念心經常都在定境,心不散亂、意不顛倒,全身都是光明。如果心散亂,造了惡業,就是穿上最好的衣服也沒有用。因為心散亂,心中有煩惱,造了惡業,這時的心意識早已墮入地獄、畜生、餓鬼了,也就是一般人稱為「衣冠禽獸」;造惡業,全身都是黑暗的,表面上穿再好的衣服也失去作用,如同禽獸披著一張人皮一樣。


  天上的人因為有定,穿的衣服不但是清淨、光明,還會散發香味,所以不會髒,不用洗滌,而且天人的衣服是無縫的,稱為「天衣無縫」。天人有定,所以眼睛不會動,而世間人的眼睛是東飄西飄、東看西看,因為沒有定的緣故。但天人快死的時候,定會散掉,所以衣服就會髒,因此一切都要靠定才能產生功德果報,明白了,時時刻刻將心安住在定力上,身體才會光明、清淨,才會得到解脫。


  「常持定服以資身」,「資」就是資養,「身」有法身和色身,無論是法身或是色身,都要靠定力來資養。如果身、心有了定,身體就不會輕舉妄動;不會輕舉妄動,就不會做錯事情,就不會造惡業,而且身心常寂靜。當身心達到最高的寂靜,就會產生神通妙用,而且色身也不會壞掉。入定的人,身上的細胞也都會在定當中,如果入了空定,細胞就空掉了,所以身體不會壞掉,稱為「金剛身」。例如過去有些高僧、祖師大德的色身,到現在還存在,稱為「金剛不壞身」;而一般人,因為沒有定,死了之後細胞很快就會壞掉,所以身體很快就爛掉。


  身體有定力資養,就會少病少惱,這個就是「資身」。資養色身,使我們能夠精進辦道,乃至於能夠成就出世間的一切功德、善法,乃至於普度眾生,都要靠這個色身。身體疲倦了,馬上入到禪定中,身體就能消除疲倦,所以以禪定資養身體能夠得到清淨、清涼,能夠得到休息、得到安定。所謂「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」,資養我們的法身,使心不散亂、意不顛倒,這念心經常都在寂滅當中,時時刻刻存在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樣就契悟了本心,我們的法身慧命,就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若能契悟本心、契悟中道實相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就稱為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。相反地,離開了定,不但色身會壞掉,法身也會不彰顯,所以應該常持定服以滋潤、資養我們的色身,進一步資養我們的法身慧命。


  「菩提妙華遍莊嚴」,一個是事、一個是理,在事上來講就是「以萬善之因華,莊嚴無上菩提之果海」,就是「修一切善、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、無惡不斷;度一切眾生、無眾生不度」,這就是菩提妙華。「遍莊嚴」就是能夠通達事和理、因和果。不能執事廢理,也不能執理廢事,這樣就不周遍,事理一如才是周遍。因心即是果覺,果覺不離因心,所以這一念因心和果覺能夠周遍過去、現在,乃至於十方三世都不離開當下這念心,有假有、又有真空、又有中道實相,這就是遍莊嚴。莊嚴假有、莊嚴真空、莊嚴中道實相,都是靠現在這念菩提之因華、妙明真心。「菩提」就是我們的覺性,就是指念念分明的始覺之智,有了這念始覺之智就是開因地之華,將來就會得到無上菩提之果海。


  善有假觀善、真空善和中道實相善。不要因為是假有而不去修一切善,也不要認為是真空而執著真空,所以要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,能契悟到假有,又能契悟到真空,又能契悟到中道實相。所以這念覺悟的智慧、菩提的智慧,觀空不著空,捨假不離假,這念心要能得自在,等於《金剛經》裡面提到: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以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眾生相,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這樣子就是「遍莊嚴」。如果執著假有,就屬於眾生境界;執著真空,則屬於二乘境界;所以要不即不離、不出不入。要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成就世間上的一切假有功德;執著假有的功德又成了生滅,所以要了解一切假有都是緣起、都是性空,當下契悟真空;入了真空又不執著真空,這念心不執著假有、又不住在真空,就稱為「中道實相」。這念心假也假得、空也空得、中也中得,就等於天台宗所說,這念心有假觀、有真空觀,乃至於有中道實相觀,這念心具足「一假一切假,一空一切空,一中一切中,即假即空即中」,這就是真正的「一法具足一切法」,一切法不離當下這一念心。


  「菩提妙華遍莊嚴」,這念心周遍假有、周遍真空、周遍中道實相,所謂「佛智照假、佛智照空、佛智照中」,最後又不執著假有、也不執著真空、也不執著中道,就稱為「遍莊嚴」,所謂「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是諸佛」。「一乘」就是菩提妙華,「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」就是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眾生,無眾生不度,就稱為「以菩提之因華,莊嚴無上菩提之果海」。真正到達這個境界,這念心就能得自在,就能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


  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,無論走到什麼地方,我們這念心都是平平安安、了了分明,都能夠得自在;住在假有的地方也能得自在,住在真空也能得自在,住在中道實相上也能得自在。一般人沒有契悟到假有、真空和中道,所以退而求其次,「隨所住處」就是在順境時,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,一切都是稱心自在,也能夠「常安樂」;在逆境時,吃也吃不好、住也住不好、穿也穿不好,到處都是障礙,一切都不得自在,也能夠「常安樂」。


  「常安樂」是指這念心,時時刻刻都安住在菩提、涅槃上的意思;在順境上不貪著,在逆境上也不煩惱。如果契悟到菩提和涅槃,乃至於有了戒、有了定,這念心安住在戒上、安住在定上,無論是什麼地方、什麼處所,都能夠安穩、快樂。等於儒家所說的君子,無論是在富貴、在貧賤中都能得自在,所謂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,素貧賤,行乎貧賤……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。」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有了富貴,就會得意忘形,之後就會樂極生悲,這樣就不能常安樂。一般人在貧窮、不得意的時候,經常會處心積慮,患得患失、怨天尤人,也得不到常安樂。看到人家富貴、自在,而自己沒有富貴、不能得自在,吃也吃不好、住也住不好,就要想辦法得到錢財,於是去偷、去搶,這就違背因果,就會墮落,就會犯法,這也不能得自在。


  了解這些道理以後,無論順境、逆境,這念心都能夠安住在定慧上面,或者至少要安住在善法上面。順境現前,知道這是三寶的慈光加被,是大眾的發心,乃至於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法,不要貪著,要繼續用功、繼續發心;處於失意、逆境的時候,要知道這是過去的惡業所感,現在要慚愧、忍耐,更要修善法,這樣就是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面、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面,就真正是無時無刻都在淨土上面。如同陶淵明所寫的一首詩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」就能了解一切事情都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,安住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


  世間上有世間上的哲學,也就是所謂的「人生哲學」。人生哲學就是要看得破、放得下,就是一般人所謂「隨遇而安」。隨遇而安,要安住在哪裡?眾生不知道安住在戒法上面、安住在定法上面,更不知道安住在中道實相上面,眾生的隨遇而安只是一種豁達空,生活一天算一天,馬馬虎虎,就這樣混混沌沌過一生,稱為「達觀主義」,這樣子就不是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雖然不是常安樂,可是至少這種人不會做錯事情,能夠知足。


  知足常樂的人,也能夠知道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明朝朱元璋在年輕的時候,到處飄流、落難,吃也吃不好、住也住不好,出家當沙彌時,有次回寺太晚,於是就露宿在寺門外,一般人可能會覺得悲傷,可是他有他的哲學,因而作了一首詩:「天為羅帳地為氈,日月星辰伴我眠;夜間不敢長伸足,恐怕踏破海底天。」「天為羅帳地為氈」就是雖然睡覺時沒有蚊帳,但我以天空為羅帳,睡在這麼大一個羅帳裡面;雖然沒有好的床鋪、好的毯子來作床墊,但我有這麼好的一塊土地來作為我的床氈。「日月星辰伴我眠」,一般人睡覺是嬌妻美人來陪伴,達官顯貴還有很多侍者、隨從前呼後擁來陪伴,我不要嬌妻美妾來陪伴,也不要種種隨從來陪伴,因為天上有這麼多的星星,這麼好的月亮在這裡陪伴我睡覺,這是他的人生哲學,心裡不僅看得開,還有遠大的胸襟。「夜間不敢長伸足」,因為晚上很寒冷,如果睡覺時,雙腿伸直會很冷,所以兩腿曲捲起來睡,可是他不這麼想,因為「恐怕踏破海底天」,我一撐開兩腿恐怕會把山河大地通通給破壞了,這是他的人生理念。因為他有這樣遠大的胸襟,所以他的功業才能夠成功,才能夠成就統一中國的大業。因此不要看輕世間上的一切偉人,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哲理、看法和理念。


  過去陶淵明的生活很苦,因而作了「東方有一士,被服常不完,三旬九遇食,十年著一冠」;「夏日長抱饑,寒夜無被眠;造夕思雞鳴,及晨願鳥遷」等的詩句。「東方有一士」,東方就是指中國,中國有這麼一位隱士;「被服常不完」,無論是穿的、用的都非常地欠缺;欠缺到什麼程度呢?「三旬九遇食,十年著一冠」,一個月有三十天,只有九天才能吃得到東西;他戴的帽子,十年都沒換過。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實在是很辛苦。「造夕思雞鳴」,到了晚上是凍得要死,所以會想怎麼雞還不趕快啼叫,還不趕快天亮;「及晨願鳥遷」到了天亮,沒有吃的、沒有穿的,又凍、又餓,心中又想怎麼天還不黑呀!白天的時候希望趕快到晚上,到了晚上又希望趕快天亮,所以這種日子是很苦的,可是陶淵明他卻還是很自在,這個就是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。


  我們更進一步,在靜的時候不貪著靜境,藉靜境來學習、來用功、來養道;在動的時候也不厭煩,於動境勤修善法,廣結善緣,無論是靜、是動,都能靜也靜得、動也動得,最低限度要做到這個境界。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就會靜也靜不得,動也動不得,也就不能隨所住處常安樂。


  有善法、有戒、有定來資身,依著佛法來回光返照,愈走就愈光明,最後一定能夠達到菩提涅槃的果報。現在雖然沒有契悟到菩提、涅槃,就是安住在佛法上面、安住在善法上面,無論動靜閒忙、順境、逆境,也都能夠產生一種快樂,都能夠常安樂,所謂「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」。最後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發大願,「願諸世界常安穩,無邊福智益群生,所有罪業並消除,遠離眾苦歸圓寂。恆用戒香塗瑩體,常持定服以資身,菩提妙華遍莊嚴,隨所住處常安樂。」


  這一段是一個總結,《無常經》非常地好,是非常完美的一部經,所以在佛世的時候,出家眾都要經常誦《無常經》。因為怕忘記,所以將它編輯成韻,當作歌來唱誦,時時刻刻念法。我們現在能夠誦《無常經》,研究《無常經》,確實是最大的福報、最大的功德。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背誦《無常經》,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才能夠提醒自己不要迷失,知道世間一切都是無常,要趕快用功,如果能夠契悟菩提和涅槃,就可以脫離無常殺鬼。菩提涅槃具足常樂我淨四德,這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,所以能誦、能研究《無常經》是最大的功德,這部經也是最上一部經典之一,希望每一個人要發心、要珍惜,了解了《無常經》的道理,就能「隨所住處常安樂」

2023年12月21日星期四

明的重要 文/星雲大師

 


六字大明咒



觀音菩薩妙難酬
清淨莊嚴累刧修
三十二應遍塵剎
百千萬劫化閻浮

瓶中甘露常時灑
手内楊柳不計秋
千處祈求千處現
苦海常作度人舟

心經

 


心经最后咒语释义

 

心经最后咒语释义

般若经典系列,有一部经,叫做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。

只有二百六十七个字,将般若深奥的义理,撮录了一个纲要出来。

 

经文最后有一句咒语:揭谛‧揭谛‧波罗揭谛‧波罗僧揭谛‧菩提萨婆诃。 

所谓咒语,梵语读做Mantra。“咒”是特殊灵性力量的秘密语,“咒”亦可以解释为护持内心的声音。

 

心经的咒语,揭谛‧揭谛‧波罗揭谛‧波罗僧揭谛‧菩提萨婆诃

这首咒语,是古印度梵文音译成汉文的。

梵文的读音是:gate-gate para-gate parasan-gate bodhi svāhā

 

何谓 揭谛(gate) 呢?

揭谛(gate) 是前去,或者前往。 无论是前去,或者是前往,都是譬喻修道的行为,勇往直前地,去排除烦恼,前往觉悟的彼岸。 

 

揭谛‧揭谛(gate-gate) ,即是勉励修行者,要前往修行的道路。 

 

揭谛‧揭谛(gate-gate),即是向前,向前,勇往直前。 

 

波罗揭谛(para-gate),在 揭谛(gate) 前面加了 波罗(para)

 

波罗(para) 是超越,即是说,当修行者勇往直前,学习断烦恼,度众生之后,再进一步,超越世间法。 从修行次第来说,即是超越了前者一个学习的阶段。 

 

波罗僧揭谛(parasan-gate),刚才讲,揭谛(gate) 是勇往直前,波罗(para) 是超越,(san) 是圆满的意思。 

 

全个字,波罗僧揭谛(parasan-gate),解释为:圆满超越勇往直前。

 

最后,菩提萨婆诃(bodhi svāhā)菩提(bodhi) 是觉悟,萨婆诃(svāhā) 是成就一切。 

 

如果将全首咒语重解,(梵音) gate-gate para-gate parasan-gate bodhi svāhā: 前往,前往,超越前往,圆满超越前往,直至觉悟真理,成就一切功德。

 

如果用譬喻的方式去解释 揭谛(gate),亦可解为“放下”; 放下,放下,超越放下,圆满地超越放下,必成正觉,成就一切。 

 

佛门是以放下烦恼执着,为修行的开始。

 

明朝憨山德清法师有一首诗偈:

空山寂寂绝诸缘
不学诸方五味禅
参者不须向上求
但能放下自天然

 

将 揭谛(gate) 譬喻为放下,再放下,放下到无一物可放下。 如此,就是圆满成就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无上正等正觉,即佛智)。

 

*观成法师开示

星雲大師法語

 


2023年12月19日星期二

與人相交 文/星雲大師

 與人相交

文/星雲大師

一個人打從出生開始,便不斷地接觸各種人,和不同的人生活、相處,包括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情人、上司、部屬,甚至陌生人等,因為人要在世間上生活,便脫離不了社會,離開不了人群,因此懂得與各種人相交,就是最好的修行。

世間上的人,有的人能與別人共患難,卻無法同享福;有的人只能作朋友,卻無法與人共事;也有的人可以當親密的情人,卻無法作恩愛的夫妻,這是因為不懂得角色更換時的相處模式。因此,要如何與各種不同的人相交?有點意見:

第一、與君子交,要以道義:古德雲:「交情不求益吾,交益吾則虧損道義;道義虧,必見人之非。」因此,人貴真誠,待人以真、待人以誠,這就是真情道義。在我們身邊的同事、朋友當中,大部分都是君子,都是好人;當我們和君子、好人來往時,便要講道義、講信用,不但講話要有理,做事要有理,凡所有一切都以道義為先,否則失去人格,必然受人唾棄。

第二、與小人交,要以禮貌:當然,在我們的生活周遭,除了大部分正人君子以外,還是有少部分勢利眼的小人,甚至壞人。與這種人相交,愈是要講究禮貌,因為你沒有禮貌,他就會跟你計較,甚至報復你。所謂「禮多人不怪」,尤其和一些工於心計、喜歡計較、心量狹小的人,我們要很有禮貌,要恭敬他、尊重他,這樣才不會吃虧、受害。

第三、與鄰居交,要以誠信:對於平日經常接觸的人,例如鄰居、同事、朋友等,與他們的相處之道,則必須先樹立自己的形象,建立自己的誠信。也就是說,對於你的朋友、鄰居、同事們,應該要誠誠實實的,保持信用,這樣子才能讓他們信任你,歡喜與你相交。

第四、與部屬交,要以恩惠:假如你是公司的主管,對於部下,組員該如何來往?如果要讓部屬心悅誠服的接受你的領導,必須施恩惠給他,要重用他、信用他,給他機會,讓他發揮,使他有成就,這樣他才會替你效命做事。

人與人相交,要懂得珍惜相處的緣份;能惜緣、懂借緣、會惜緣,才會有人緣。所以,與四種人相交,有四點建議:

第一、與君子交,要以道義;

第二、與小人交,要以禮貌;

第三、與鄰居交,要以誠信;

第四、與部屬交,要以恩惠。

2023年12月18日星期一

口舌之忍 星雲法語

 口舌之忍   星雲大師法語


自古以來,先賢聖者都是勸人要涵養「忍」的功夫。忍,要忍什麼呢?有時候要忍氣、忍苦,有時候要忍難、忍辛,最重要的,就是要有「口舌之忍」。什麼樣的場合要有口舌之忍呢?以下有四點:


第一、對貧賤不作酸語:面對貧窮的人,或是職業低下者,以及一些沒有地位的人,我們不能看不起他們、嘲笑他們,或是講一些酸溜溜、諷刺的語言讓他們自覺卑微。


看看大地,雖然受人賤踏,卻是萬物之所依,大地雖是穢而不潔,卻能生長萬物。所以人的貧窮、卑下是一時的,我們不要以一時的榮辱來評斷人的一生。


第二、耐炎涼不作激語:在功利主義掛帥的今日,一些有德行而無名位的人,有時候難免受到別人的冷言冷語所奚落,甚至因為有心人的搬弄是非而中傷。有的人會因此沈不住氣,發出憤怒、偏激的語言反駁。


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,因為世態炎涼、人情冷暖,都是世間實相!


如永嘉大師說:「從他謗,任他非,把火燒天徒自疲。」只要吾人自己能積極向上,與人結善緣,相信所有的譏笑嘲諷,都能雨過天青。


第三、對是非不作辯語:人要有所作為,首先要能摒除一切人我是非。假如你遇到一些是是非非,不必太過計較,也不必急於辯解,如百丈禪師說:「是非以不辯為解脫。」


有時候「是非」你愈要把它說清楚,是非就愈多,反而不辯、不說,「是非」自然會慢慢沈匿。所謂「清者自清」,只要自己無愧於天地,面對是非時,何懼之有?


第四、耐煩惱不作苦語:有時候我們受了委屈、心中有了煩惱的時候,難免會有很多的苦水。但是,煩惱生起的時候,發牢騷、說氣話都不見得有用。一個真正堅強的人,愈是煩惱反而愈安然;能將喜怒不形於色,不發於語,這才是真功夫!孟子說:「枉己者,未有能直人者。」只要對自己有堅強的信心,一定能受到肯定,就如草木經過了霜雪反而更茁壯。所以,面對煩惱時,要能耐得住,不作苦語。


黃庭堅說:「百戰百勝,不如一忍;萬言萬當,不如一默。」這是說明發言得失的重要。所以吾人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不要隨便亂說話,在緊要時刻忍一下,自能免去無邊憂患。所以「口舌之忍」有四點:


第一、對貧賤不作酸語。


第二、對炎涼不作激語。


第三、對是非不作辯語。


第四、耐煩惱不作苦語。


──摘自星雲大師《星雲法語》

【如如實實】南無👌一如觀音⚡️

 【如如實實】南無👌一如觀音⚡️

🙏學著說不,因為做不到的事不要強求,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。

🧐學著觀察,因為無常無處不在,只有靜觀其變,才能明辯因果。

💗學著釋懷,讓已經過去的安靜離開,勇敢地開展未來。

🔭學著遠觀,因為有些東西只能遠遠欣賞,保持距離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



2023年12月10日星期日

治心 文/星雲大師

 治心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文/星雲大師


治國容易,治家難;治家容易,治人難;治人容易,治心難。


世間上,一些有名的將相,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,但是一回到家裡,卻和自己的妻子、兒女,沒有辦法和平相處,這不是治國容易,治家難嗎?也有一些人對家庭的生活、人事,都能照顧得周全,但對自己的內「心」卻很難處理,例如心中的慾望、怨恨、煩惱、邪見,都沒有辦法制伏,所以經常為內心的七情六慾而煩惱。


「心」如亂絲,不理不清;心如古鏡,不磨不明;心如劣馬,不勒不馴。「心」是我們的主人翁,他領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每一天的活動。一個人每天的行事,有時只是一念之差,就能讓自己身敗名裂,或是功成名就。所以治心,是何等的重要啊!


治心,確實很難,因為佛經裡,把「心」比喻如盜賊、如猛獸、如猿猴、如國王,因此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無一不是在對治我們的各種煩惱妄心。


一個人要用什麼力量,才能「降伏其心」呢?提供四點意見,貢獻給大家:


一、要懂得修心:桌椅壞了要修理;房屋、水電壞了,也要修理;衣服破了,要修補;如果心壞了,被貪慾、無明、傲慢給矇蔽了,怎麼能夠不將它修理一下呢?要如何修心呢?以慈悲喜捨,禪淨戒行的武器來對待,才能修心。


二、要懂得收心:我們的心,如所謂的「心猿意馬」,一不留意,就會在外境上為非作歹;王陽明先生說:「擒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。」收心,就如官兵降伏匪徒,警察抓拿盜賊,你的官兵和警察在那裡呢?正念就是你的官兵,正見就是你的警察,要好好的利用它們才能收心。


三、要懂得用心:人常常被心所用,自己卻不會用心,所謂心為形役,我們的心常被五欲六塵左右,被外境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所驅使;心中的無明貪瞋,一再逼迫我們,跟我們作對,所以我們必須要讓「心」為我們所用,有智慧般若才懂得用心,要通達情理才懂得用心。


四、要懂得明心:禪宗講「明心見性」,就是要我們明白自己的心,要清楚當下的每一刻,時時看照自己的內心,不要讓「它」自由出入,不要被「它」奴役,要時時刻刻觀照、明心,用正見、正思來對治,心就能明了,如此何事不辦呢?

人之四心 文/星雲大師

 人之四心     文/星雲大師

每個人都有一顆心,不過這一顆心如果沒有照顧好,就會變化出許多不好的心來,諸如妄想心、無明心、瞋恨心、嫉妒心,乃至消極、頹唐、悲觀、失望的心。佛教說,心如工畫師,能畫種種畫;心能變壞,也能變好。

所以「人之四心」,有慈悲心、智慧心、明理心,也有貪瞋之心。說明如下:


第一、慈悲是惻隱之心:你有慈悲心嗎?一個人,可以什麼都沒有,但不能沒有慈悲心。有的人,錢財被人倒閉了,房屋被人侵佔了,值錢的東西也都給人偷走了。但是只要你有一顆慈悲心,這是別人偷不去的。慈悲之心就是惻隱之心,就是關懷別人、悲憐眾生的心。所謂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這就是慈悲之心;見到別人生老病死,能有一種感同身受的心,這麼一念慈悲的惻隱之心,就能與天理契合。


第二、明理是辨別之心:你有明理心嗎?你明什麼理呢?最要緊的先要明白善惡之道。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凡是於人有利的,就是善行;凡是對人有損的,就是惡行。平常我們偶而會做一些損人又不利己的事,這就是惡行;如果損己而能有利於人,這就是最好的善行。你能明白善惡、明辨是非,就是明理;善惡不分,理路不清,就是無明,就不是一個健全的人。


第三、愚痴是貪瞋之心:你有愚痴心嗎?愚痴心就是邪知邪見,就是貪欲瞋恨,就是對人沒有禮貌,所以說是「無明」。無明的人,遇事不明原因,只怪結果,那就是愚痴了。


第四、智慧是善美之心:你有智慧心嗎?有智慧的人,就能明白是非好壞,就能懂得評斷善惡,就會知道如何取捨,這就是智慧。有智慧才能透徹宇宙真相,才能知苦滅苦,才能觀空自在。


心如工廠,好的心製造好的產品,不好的心,只會製造污染源。人的心很多,如果人人都能把心調整一下,把不好的心改成善美的心,並且都能明白自己的心,掌握自己的心,便能做自己的主人。


所以我們對於人之四種心,要能瞭解、認識、明白、辨別,那我們就能知道自己的人生該何去何從了。

 

「人之四心」就是:


第一、慈悲是惻隱之心,

第二、明理是辨別之心,

第三、愚痴是貪瞋之心,

第四、智慧是善美之心。

結緣的重要 文 /星雲大師

 結緣的重要

文/星雲大師


 世間上最寶貴者,並非黃金白玉,也非汽車洋房;最可貴者乃是「緣分」。人與人要有緣分才能合好;人與事要有緣分才能成功;人與社會,乃至事事物物、你、我、他等等,都要有緣分才能圓滿功德。

「緣」之一字,意義甚深。結緣就是播種,不播種,將來怎麼能有收成?結緣愈多,銀行的存款也就愈多,銀行的存款多了,還怕事業沒有成就嗎?世間上的一切功成名就,都有原因,而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,必須要靠「因緣」。

 世界上有的人富可敵國,但是沒有人緣,到處被人嫌怪;有的人貧無立錐之地,反而到處受人歡迎,這都要看他平常是否與人「結緣」。

 佛陀告訴我們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」結緣的方法很多,例如對人行個注目禮,就是用眼睛跟他結緣;讚美某人很好,就是用口與人結緣;或是用服務、用技術、用心意、用道理都能跟人結緣。

「緣」不是佛教的專有名詞,緣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緣是屬於每一個人的。人的一生中都是在「緣」中輪轉,例如機會就是機「緣」,眾「緣」和合才能成功,建房子少個一磚一瓦,都不算完成。在人生的旅途上,有的人碰到困難就會有貴人適時相助,這都是因為曾經結緣的緣故,所以今日結緣就是來日患難與共的準備,「結緣」實在是最有保障的投資。

「給人利用」也是一種「結緣」。人不僅不要怕給人利用,有東西也不要怕給人分享,因為人與人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,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。因此,「給人」就是給自己,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。

「結緣」能化解嫌隙,平日抱持「結緣」不「結怨」的態度,容他、耐他、化他、度他,待時機成熟時,一定可以獲得對方的好因好緣。

 人是依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,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,應該多多廣結善緣,因緣愈多,成就愈大。有時一句好話、一件善事、一個微笑,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,成就大好功德。 所以,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。結緣,使我們的人生更寬闊,前途更平坦;積德結緣的人生,才是幸福的根源。

巴黎佛光山 書法作品

 














星雲法師:感應的原理

 星雲法師:感應的原理


有個信佛的老太太早晚課都按時做的,也迴向給眾生,自認為心量很大。

師兄讓她參加助念小組,她回答「沒有時間」。同樣是佛門在家弟子的媳婦忍不住與老太太說了「您現在幫助別人,其實在幫助您自己……」老太太很不悅,覺得媳婦不過皈依佛門一年沒有資格來「教訓」她,讓她不解的是為何是媳婦屢屢有感應:觀音菩薩生日時竟然見到了觀音佛像,背《心經》有時竟然能聞到百合花的香味。


其實,老太太應該讀一讀星雲大師這篇文章後,就能夠明白:

感應也是因緣法,感應要有因緣條件。水不清,如何能影射景物?穀不空,如何能吞吐聲納?人如果沒一顆清淨、感動的心,如何能與真理相應,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?所謂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淨,菩提月現前。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。

  

  有個小男孩對著山谷大叫“我討厭你”,藉以發洩心中的不滿,結果他驚訝的發現,周圍的人也都討厭他。小男孩哭著把情形告訴媽媽,媽媽安慰他,並且帶他回到山谷,要他再叫一聲“我愛你”,結果小男孩破啼為笑,因為他聽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訴他:「我愛你」。


  空谷回音,這就是感應!敲鐘鐘響,敲鼓鼓鳴,這也是感應。烏龜望蛋,孵化小龜;螟蛉有子,蜾負之,這也是感應。毒氣外洩,襲人喪命;溫暖如電,流入心房,這也是感應。


  感應就是天地萬物、宇宙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、呼應。看到月圓月缺,興起了歲月的流逝;目睹花開花謝,感嘆世間的無常,這都是感應。母子連心,魂牽夢系,這也是感應。


  感應也是因緣法,感應要有因緣條件。水不清,如何能影射景物?穀不空,如何能吞吐聲納?人如果沒一顆清淨、感動的心,如何能與真理相應,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?所謂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;眾生心垢淨,菩提月現前。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。


  生活中,一句話,就會讓人歡喜不已;一句話,也會令人痛苦不堪,這也是感應。喊一聲萬歲,就能獲得賞賜;罵一句昏君,也會鐺下獄,這都是有因有緣的,這也合乎緣起法則。


  常有人問:念佛、誦經、超渡,為什麼一定會有感應?所謂“心誠則靈”,道理是一樣的。


  有個禪師正在開示「阿彌陀佛」名號的功德,眾中有個青年不屑的反問禪師:「一句『阿彌陀佛』只有四個字,怎麼有那麼大的威力呢?」禪師不回答他的問題,只責備他說「放屁!」青年一聽,怒氣沖天的指著禪師責問:「你怎麼可以罵人?」禪師平靜的笑道:「一句『放屁』才兩個字,就有這麼大的力量,何況'阿彌陀佛'是四個字,你說怎麼會沒有威力呢?”


  其實,“有感應”,日常生活中,喝茶解渴、吃飯能飽,只要你留心,何處沒有感應呢?

2023年12月3日星期日

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 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宇宙合乎自然,就有生命;

萬物合乎自然,就能成長;

世事合乎自然,就可形成;

人心合乎自然,就是善美。





星雲說偈 從柔不從剛


從柔不從剛

星雲大師


人來謗我我何當?且忍三分也無妨;

卻為兒孫榜樣計,只從柔處不從剛。 ──古德


人的一生,難免會經歷種種起起落落,偶爾也可能遭逢他人毀謗批評。要如何去因應這麼多變的人生呢?

「人來謗我我何當?」有人毀謗時,該怎麼辦?不必太過計較,忍讓三分,吃虧一些也無妨。待陰霾過去,太陽總會朗照晴空,誤解就會雨過天晴,化為烏有。

「且忍三分也無妨」,世間最大的力量不是打人、罵人,不是拳頭槍炮,而是忍辱,能忍得一分,就多一分承擔的力量,因此與人相處,要先學習的就是忍耐。佛門裡有種種的持戒修行,功德都不及忍耐的修行來得大,可見忍耐的力量不可思議。忍耐,也有層次之分:下等忍,是忍之於口,不隨便罵人;中等忍,是忍之於面,不現生氣相;最上等的忍,是忍之於心,真正做到凡事都不動心、不計較。

「卻為兒孫榜樣計」,為人行事,要為子孫做好榜樣,謙衝誠懇,光明磊落;還要「只從柔處不從剛」,不可蠻橫不講理。被人毀謗,乍看之下是我們吃虧,其實只要能忍耐柔和,不剛愎,不計較,自然日久見人心,毀謗不但傷害不到我們,反而是消災增福的逆增上緣。

《百喻經》里有個故事:一位父親因為家中來了客人,便要兒子上街買酒菜。等了很久,還不見兒子回來,只好自己出門去買。到了街上,才發現兒子正和一個人面對面僵持對立。兒子見到父親來了,就向他求救:「爸爸!這個人不肯讓路,反而要我讓他,我倒要看看是誰讓誰!」父親立刻輓起袖子跟兒子說:「好!你先把這些酒菜拿回去,讓爸爸來跟他對,看是誰讓誰!」一步不讓就是勝利了嗎?奉勸世人,為了給兒孫一個好榜樣,凡事柔和、寬容,就是替子孫厚德載福了!

《四十二章經》有雲:以言語毀謗、損害他人,就如同「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;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坌己身」,所以面對毀謗、閒言閒語不必介意,要多寬恕、忍耐。所謂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」,只要我們的心地像太陽般光明磊落,任何的毀謗詆毀,終會像霜露般消失無蹤。

——本文摘自星雲大師全集·星雲說偈


2023年12月1日星期五

佛法之中的空 弘一法师

 佛法之中的空,并不是什么都没有,反而是样样都有,世界是世界,人生是人生,苦是苦,乐是乐,一切都是现成的。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,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,影子看的清清楚楚并非没有,但影子从因缘而产生,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,没有实在一个体,叫空。这个空是即空即有,二谛圆融。——弘一法师



2023年11月29日星期三

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 #星雲大師【人間佛教語錄】

一念善心,

聖賢看得到,因果看得到;

一點惡意,

魔鬼看得到,業報看得到。



2023年11月17日星期五

【優遊自在】南無 📿乘龍觀音🐉

【優遊自在】南無

📿乘龍觀音🐉

順流逆流都是一時的遭遇。
讓慈悲的能量🍀止息內心的雜音💗重整紛亂的思緒。




【善音聲】南無 🍀葉衣觀音🍀

 【善音聲】南無

🍀葉衣觀音🍀
生命是一種回聲,順手將最好的分享出去,就會在不經意時收到最好的。💖



【大悲無量】 南無 觀世音菩薩

 【大悲無量】

🌊南無 觀世音菩薩📿
💗慈悲源於心,心源於愛。當心充滿愛,慈悲就像清泉般湧現。🍀因此,慈悲無分彼此,擁抱整個宇宙。在給予慈悲的同時,我們也在接受宇宙的慈悲之愛。





2023年11月12日星期日

藥師誕

 


恭迎藥師佛聖誕|祈願大眾消災延壽,福慧綿長,如意安康(隨喜轉發功德無量)

藥師佛贊
藥師佛延壽王,光臨水月壇場。 
悲心救苦降吉祥,免難消災障。 
懺悔眾等三世罪,願祈福壽綿長。 
吉星高照沐恩光,如意保安康。 
吉星高照沐恩光,如意保安康 。

恭迎藥師佛聖誕
2023年11月12日
(農歷9月29日)
恭迎藥師佛聖誕!
值此殊勝之日,
敬請大眾盡心盡力行善,
食素、供養三寶、放生、
供燈、念佛、持咒、
誦經等廣行善法。
惟願仰承藥師佛加持
大眾罪業消除、
福慧雙增、六時吉祥!
願我們以虔誠心、清淨心,
一心禮讚:
南無大消災延壽藥師佛
南無大消災延壽藥師佛
南無大消災延壽藥師佛

一、為您介紹藥師佛
藥師佛,音譯作鞞殺社窶嚕。又作藥師如來、藥師琉璃光如來、大醫王佛、醫王善逝、十二願王。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。

藥師,比喻能治眾生貪、瞋、痴的醫師;以琉璃為名,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靜無染。

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,曾發十二大願,願為眾生解除疾苦,使具足諸根,導入解脫,故依此願而成佛,住淨琉璃世界,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。

此佛誓願不可思議,若有人身患重病,死衰相現,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,讀誦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四十九遍,燃四十九燈,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,其人得以蘇生續命。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。

二、東方三聖
東方三聖也稱藥師三尊,是藥師佛與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的合稱,又稱藥師三尊。相對於西方三聖而言,是東方淨土琉璃世界的三位佛菩薩。其中,日光、月光二菩薩,在《灌頂經》(卷十二)中之譯名為日耀、月淨二菩薩。

在電光如來時代,一位居士與他的兩個兒子,共同立志,拯救世間一切病苦眾生,電光如來命這位居士改名為「醫王」,這位「醫王」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苦修之後得道成佛,就是藥師佛。他的兩個兒子,也就是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。 

藥師三尊化導救濟有情眾生,尤其拯救傷病痛苦眾生,使之得到究竟安樂利益。東方淨琉璃光世界的眾多菩薩由此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領導。他們兩位將於藥師佛涅盤後,依次遞補佛的位置。 

亦有寺廟以藥王、藥上兩菩薩為藥師如來左右脅侍,以示施藥度盡苦難眾生之意。亦有寺廟以觀音、勢至二菩薩為藥師如來脅侍,表示東方與西方淨土無二無別。此外,或以文殊、觀音、勢至、寶檀華、無盡意、藥王、藥上、彌勒等八菩薩為藥師如來侍者。

三、藥師佛形象
藥師佛之形像,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,左手執持藥器(又作無價珠),右手結三界印,身著袈裟,結跏趺坐於蓮花台。

蓮花台下有十二神將,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,各率七千藥叉眷屬,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。

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,左手持藥壺,右手結施無畏印(或與願印),日光、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,並稱為藥師三尊。

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,曾發十二大願,願為眾生解除疾苦,使具足諸根,趨入解脫,故依此願而成佛,住淨琉璃世界,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。

此佛誓願不可思議,若有人身患重病,死衰相現,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,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,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,燃四十九燈,掛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,其人得以延生續命。

四、藥師佛淨土
藥師佛淨土,又稱淨琉璃世界,此淨土位於娑婆世界之東方,因其國以琉璃為地,主尊為藥師如來,及左脅士日光菩薩與右脅士月光菩薩。其中,日光、月光二菩薩,在《灌頂經》(卷十二)中之譯名為日耀、月淨二菩薩。

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載:「東方去此過十殑(jìng)伽(qie)沙等佛土,有世界名淨琉璃,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,應正等覺明行圓滿。」同經十二大願中之第二大願說: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身如琉璃,內外明徹,淨無瑕穢,光明廣大,功德巍巍。」

又隋代達摩笈多譯《藥師如來本願經》載,彼佛國土無女人形,離諸欲惡及一切惡道苦聲,以琉璃為地,城闕、柱梁、斗拱、周幣羅網,皆以七寶所成,如極樂國,國中有日光遍照及月光遍照二菩薩為最上首。

據《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》所說、東方淨琉璃世界純一清淨,無諸欲染,也沒有三惡趣等苦惱之聲。地是淨琉璃所敷,城闕宮殿及諸廊宇,也都由七寶所造成。其莊嚴殊勝之處,恰好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,相互輝映。藥師佛的弘法利生工作、系秉承成道以前所發的十二大願而來。十二大願中之較具體者,有「使眾生飽滿所欲而無乏少」、「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」、「除一切眾生眾病、令身心安樂、證得無上菩提」、「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」等願。這些誓願的主旨,雖然也在促使眾生早證菩提,但另一方面,也著重為眾生求得現世的安樂。佛教界將藥師法會視為現生者之消災延壽法門。

五、八大菩薩和十二大將

八大菩薩
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雲:「若有四眾比丘、比丘尼、鄔波索迦、波鄔斯迦及余淨信善男子、善女人等,有能受持八分齋戒,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,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佛所,聽聞正法而未定者,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,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,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。或有因此生於天上(中略),或為輪王統攝四洲,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;或生剎帝利、婆羅門居士大家(中略),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如來名號,至心受持,於後不復更受女身。」

八大菩薩分別是:文殊菩薩、彌勒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寶檀華菩薩、無盡意菩薩、藥王菩薩、藥上菩薩,共八位大菩薩。

十二大將
指守護誦持《藥師經》者之十二位護法神。又稱藥師十二神將、十二神王,或十二藥叉大將。為藥師如來的眷屬。藥師本願功德經雲:「此十二藥叉大將,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。同時舉聲白佛言:世尊,我等今者蒙佛威力,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,不復更有惡趣之怖,我等相率皆同一心,乃至盡形歸佛法僧,誓當荷負一切有情,為作義利、饒益安樂。」 這十二位誓願護持藥師法門、饒益眾生的神將,名稱如次:(1)宮毗羅,(2)伐折羅,(3)迷企羅,(4)安底羅,(5)頞你羅,(6)珊底羅,(7)因達羅,(8)波夷羅,(9)摩虎羅,(10)真達羅,(11)招杜羅,(12)毗羯羅。依中、日佛典所載,這十二神將在晝夜十二時辰、及四季十二月份里,輪流率領眷屬守護眾生。

六、藥師佛十二大願
第一大願:願我來世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盡無邊世界,以三十二大丈夫相,八十隨形莊嚴其身;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。

第二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身如琉璃,內外明徹,淨無瑕穢;光明廣大,功德巍巍,身善安住,焰網莊嚴過於日月;幽冥眾生,悉蒙開曉,隨意所趣,作諸事業。

第三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,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,莫令眾生,有所乏少。

第四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行邪道者,悉令安住菩提道中;苦行聲聞獨覺乘者,皆以大乘而安立。

第五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有無量無邊有情,於我法中修行梵行,一切皆令得不缺戒、具三聚戒;設有毀犯,聞我名已還得清淨,不墮惡趣!

第六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,其身下劣,諸根不具,醜陋、頑愚、盲、聾、喑、啞、攣躄、背僂、白癩、顛狂、種種病苦;聞我名已,一切皆得端正黠慧,諸根完具,無諸疾苦。

第七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眾病逼切,無救無歸,無醫無藥,無親無家,貧窮多苦;我之名號一經其耳,眾病悉除,身心安樂,家屬資具悉皆豐足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

第八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,極生厭離,願捨女身;聞我名已,一切皆得轉女成男,具丈夫相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

第九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令諸有情出魔罥網,解脫一切外道纏縛;若墮種種惡見稠林,皆當引攝置於正見,漸令修習諸菩薩行,速證無上正等菩提!

第十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王法所加,縛錄鞭撻,系閉牢獄,或當刑戮,及余無量災難凌辱,悲愁煎逼,身心受苦;若聞我名,以我福德威神力故,皆得解脫一切憂苦!

第十一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飢渴所惱,為求食故造諸惡業;得聞我名,專念受持,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,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。

第十二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貧無衣服,蚊虻寒熱,晝夜逼惱;若聞我名,專念受持,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,亦得一切寶莊嚴具,華鬘、塗香,鼓樂眾伎,隨心所玩,皆令滿足。

七、藥師咒
南ná謨mó薄bó伽ɡié伐fá帝dì。
鞞pí殺shā社shè。
窶jù嚕lū薜bì琉liú璃lí。
鉢bō 喇lǎ婆pó。喝hē囉là闍shé也yě。
怛dá他tā揭jiē多duō也yě。
阿ā囉là喝hē帝dì。
三sān藐miǎo三sān勃bó陀tuó耶yē。
怛dá侄zhí他tā。
唵ong。鞞pí殺shā逝shì。鞞pí殺shā逝shì。
鞞pí殺shā社shè。
三sān沒mò揭jiē帝dì。莎suō訶hē。

八、修持藥師法門功德
一:藥師法門以讀誦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,念藥師咒,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為根本,法門殊勝。

二:藥師法門是現生就能得福慧的法門。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,令我們發揮財富,所求皆得。

三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相貌不好的人修。有人體身下劣諸根不具。醜陋頑愚,盲聾喑啞,攣躄背僂,白癩癲狂,種種病 苦。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,來生就會長得非常美麗。

四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貧窮的人修。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,很快就能得到財富。

五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病苦的人修。眾人有病,逼切無救無歸,無醫無藥,無親無家,貧窮多苦。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名字,一經其耳,眾病悉得除身心安樂,家屬資具悉皆豐足。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

六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諸事不順的人修。眾生心中隨所樂求,一切皆遂。求長壽得長壽。求富饒得富饒。求官位得官位。求男女得男女 。

七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一心求生極樂世界,而沒有把握的人修。有人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。聽聞正法,而未定者。修學藥師法門,臨命終時有八菩薩。乘神通來示其道路,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。易得彌陀本願海,唯修藥師本願海。

八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持戒不嚴的人修。有人學習如來正法。而破戒律。有雖不破戒律而破軌則。有於戒律軌則雖得不壞,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。便捨惡行修諸善法。不墮惡趣。設有不能捨諸惡行,修行善法。墮惡趣者。由於如來本願威力。令其現前暫聞名號。從彼命終還生人趣。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。

九:藥師法門是最適合災難重重的人修。災難起時,所謂人眾疾疫難,外國侵逼難,國家政變難,星宿變怪難,日月薄蝕難,非時風雨難,過時不雨難。如果能供養藥師琉璃光如來,眾難解脫。

十:修藥師法門,不會九橫死,不會中邪,因為有藥叉菩薩保護。

十一:若是女人討厭女人身,聽到世尊藥師如來名號,至心稱念,於後不復更受女身。

十二:修藥師法門,聰明智慧,勇健威猛,如大力士,速成佛道。

九、祖師推崇藥師法門
當代高僧弘一法師(李叔同)、印光法師慈悲為懷,為藥師經版留下的文字,足以看出兩位大德對藥師經的推崇。

①弘一法師
弘一法師當年答佛學書局的一封信:承前惠書,謂今藥師如來聖誕,才疑別刊行專號撰文以為提倡,近多忙碌未暇撰文,謹拙見如下,以備參考焉,余自信佛法以來,專宗彌陀淨土法門 ,但亦當講《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》,講此經時所最注意者三事:

一若犯戒者,聞藥師名號已還得清淨。

二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而未定者,得聞藥師名號。

三現生種種厄難悉得消除。故亦勸諸緇素應讀誦藥師功德經,並執持藥師名號,而於求生東方淨土琉璃世界之文,未極詳釋,謂為別被一機也。今者佛學書局諸賢,欲弘揚藥師聖典,提倡求生東方勝願,大心甚可欽佩,但依拙見,唯可普勸眾生誦經,持名,至於求生何處,宜任其自然亦可發心誦藥師經並持名號,而與本願無違。因經中謂求生極樂者,命終有八大菩薩示路,又東晉譯本雲,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見彌勒者,亦當禮敬藥師琉璃光佛,如是弘一則範圍甚廣。可以群機並育矣,略陳拙見,敬乞有以教之,幸甚。

②印光法師
二、印光法師(淨土法門的第十三祖師)《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》

佛與眾生心體是一,而心之相用則天淵懸殊,由相用懸殊故,其所受用者,亦復天淵懸殊也。

佛則唯以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渡脫眾生為懷,了無人我彼此之心,縱度盡一切眾生,亦不見能度所度之相,故得福慧具足。為世間尊,眾生則唯以自私自利為事,雖父母兄弟之親,尚不能無彼此之相,況旁人世人乎哉!故其所感業報,或生貧窮下賤或墮三途惡道,即令戒善禪定自修得生人天樂處,但以無大悲心,不能直契菩提。以致福報一盡,仍復墮落,可不哀哉。

是則唯欲利人者,正成就其自利,而唯欲自利者,乃適所以自害也,藥師如來本願經者,乃我釋迦世尊,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生,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,利生之事實,為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。

眾生果能發慈悲喜捨之大菩提心,受持此經此咒及此佛名號,推其功效,尚可以豁破無明,圓成佛道,況其餘種種果位,種種福樂乎哉,然在佛心固欲以無上覺道,全體授與一切眾生,而眾生智有淺深,固不得不隨其所樂,令彼所求各各如願也。

須知藥師一經及與佛號,並其神咒,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凡至誠受持者,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。

故玉琳琇國師常持此經,及此佛號,以是禪教律淨之總持法門。故受持者或生淨琉璃世界或生極樂世界,待至豁破凡情,圓成聖智,則直契寂光,東西俱泯,而復東西曆然。隨願往生,則與彌陀、藥師同歸秘藏,是名諸佛甚深行處。

聖聰大師,以心安和尚所書之本,刻板流通,欲令受持者發起正信。祈簡明以告之,又此經系唐玄奘法師所譯,其八菩薩但舉其目,未標其名,說咒一段,又復缺略。後之知識,欲令經義完全,故依七佛本願經,添入說咒一段,共四百二十八字。依灌頂第十二經,添入八菩薩名,以三經原是一經故也。須知在昔,貝葉唯屬抄寫,或有遺亡以致譯文全缺互異,後人添入深契佛心,故諸注者咸皆宗之,恐以藏本對校,致生疑慮,故略書緣起,以慶完璧雲。

民國十一年壬戍冬月,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

值此藥師佛聖誕之際,讓我們至誠頂禮、稱頌藥師佛聖號,祈願我佛慈悲,護佑眾生,護佑法界,護佑正法永住。

祈願藥師佛加持大家:

六時吉祥,輕安喜樂,
身心健康,諸事順意。

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!
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!
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!

2023年11月10日星期五

藥師佛十二大願

 藥師佛十二大願,願願皆為眾生


消災延壽藥師佛又名藥師琉璃光如來、大醫王佛、十二願王,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。


藥師佛身旁有日光、月光兩位菩薩脇侍左右,他們是一生補處的菩薩,也是琉璃淨土無量菩薩眾中的上首。


有時候,藥師佛的兩邊是觀音、勢至二菩薩,有時候還有文殊師利、觀音、勢至、寶檀華、無盡意、藥王、藥上、彌勒等八大菩薩。


藥師佛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,曾經發十二大願,要使眾生解除疾苦,能夠諸根具足,導入解脫,成就佛道。

第一大願:生佛平等願


「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自身光明熾然,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,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,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。」


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時,身放光明,遍照一切世界,並且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。同時也希望一切有情眾生的正報就和自己一樣,身相光明,眾好具足,無有差異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因無明所覆,不能顯發。所以藥師如來希望以佛光淨除眾生煩惱的塵垢,而修行成佛。

第二大願:開曉事業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身如琉璃,內外明徹,淨無瑕穢,光明廣大,功德巍巍,身善安住,焰網莊嚴,過於日月,幽冥眾生悉蒙開曉,隨意所趣,作諸事業。」


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身放光明時,住在黑暗世界的眾生,受到佛光的照耀,一切黑暗都能破除,幽冥眾生也能得度。如同盲者得眼,能在光明柔和中,隨意所趣,平等自由地經營各種事業。因此,佛菩薩化世,不但以身心修養開導眾生,也以一切知識、技能利益眾生。

第三大願:無盡資生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,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,莫令眾生有所乏少。」


現世科技昌明,帶給人類衣、食、住、行上種種物質的享受,這都是方便之用。但是,由於缺少智慧,造成有用而非妙用,此有彼無,起貪瞋痴,互相爭奪,世界禍亂也因此不曾間斷。藥師如來希望將來成佛時,眾生能具有光明智慧,使鬥爭永息,世界和平,人民衣食豐富,所有資生受用都沒有匱乏。

第四大願:安立大道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行邪道者,悉令安住菩提道中,若行聲聞、獨覺乘者,皆以大乘而安立之。」


前面兩願著重在事業與物質的受用,是屬於物質文明。此願著重於正知正見的具足,希望不信因果而造作種種惡業,趨向三惡道的眾生,都能捨離邪道,得聞佛法,修習戒定慧。也希望聲聞、獨覺行者,都能回小向大,會三歸一,入於究竟的大乘。

第五大願:戒行清淨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,一切皆令得不缺戒,具三聚戒;設有毀犯,聞我名已,還得清淨,不墮惡趣。」


一至四願是「與樂」,此願以下是「拔苦」。若有眾生依藥師法門修行時,令他們都能戒法圓滿具足。受持戒法時,若因一時無明,而有所毀犯,只要聽聞藥師如來聖號而如法懺悔,就不會墮惡趣。


第六大願:諸根具足願


「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自身光明熾然,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,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,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。」


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時,身放光明,遍照一切世界,並且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。同時也希望一切有情眾生的正報就和自己一樣,身相光明,眾好具足,無有差異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因無明所覆,不能顯發。所以藥師如來希望以佛光淨除眾生煩惱的塵垢,而修行成佛。

第七大願:身心康樂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,眾病逼切,無救無歸,無醫無藥,無親無家,貧窮多苦。我之名號,一經其耳,病悉得除,身心安樂,家屬資具,悉皆豐足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」


第六願著重醫治身心所感染的各種惡疾,而此願則著重在貧病的救拔。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時,慈悲普及一切,尤其對孤苦貧病的眾生,更是關懷、護念和救濟。

第八大願:轉女成男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,極生厭離,願捨女身,聞我名已,一切皆得轉女成男,具丈夫相,乃至證得無上菩提。」


在大乘佛法中,男女本來就是平等一如的,不過因為女眾的苦事極多,因此,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時,使厭惡女身而想捨離女身的,只要聽聞如來名號,都能轉女成男,具丈夫相,乃至成就佛道。

第九大願:回邪歸正願


「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自身光明熾然,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,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,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。」


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時,身放光明,遍照一切世界,並且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。同時也希望一切有情眾生的正報就和自己一樣,身相光明,眾好具足,無有差異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因無明所覆,不能顯發。所以藥師如來希望以佛光淨除眾生煩惱的塵垢,而修行成佛。

第十大願:解脫憂苦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,王法所錄,縲縛鞭撻,系閉牢獄,或當刑戮,及余無量災難凌辱,悲愁煎迫,身心受苦,若聞我名,以我福德威神力故,皆得解脫一切憂苦。」


此願是為濟拔犯法受禁錮的眾生所立的。當眾生因冤枉而受法律懲罰,或一時無知,犯了殺盜淫妄等罪過,或受種種的災難及欺凌侮辱等眾苦逼迫,而悲傷憂愁,此時,如果能稱念藥師如來聖號,至誠懺悔,即可解脫一切苦難。

第十一大願:得妙飲食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,飢渴所惱,為求食故,造諸惡業,得聞我名,專念受持,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,後以法味,畢竟安樂而建立之。」


 「欲令入佛智,先以欲鈎牽。」因此,藥師如來先以上妙飲食讓眾生飽足,然後以清淨無漏的法味,使眾生獲得究竟安樂。

第十二大願:得妙衣具願


「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,貧無衣服,蚊虻寒熱,晝夜逼惱,若聞我名,專念受持,如其所好,即得種種上妙衣服,亦得一切寶莊嚴具,華鬘塗香,鼓樂眾伎,隨心所玩,皆令滿足。」


藥師如來發願使一切貧苦眾生,隨其心意所需,而得豐富的衣食,並莊嚴的受用。

從十二大願的內容來看,藥師如來不但重視人們身心兩方面的富足安樂,也關心社會的教育,正當的娛樂,使人人能真正過著和諧無爭的佛化生活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摘自《星雲大師全集》